1909年1月,深夜,颐和园东堤,光绪帝的皮靴碾碎薄冰,铜牛双目映着算理学院的蒸汽光芒,他忽然想起年前那个雪夜——慈禧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指甲掐进他掌心:「铁锚堂的小顺,是哀家插在匠人堆里的算筹。」如今,这位算理学院院长正将匠人户籍编入《算理便民册》,而光绪袖中的密奏,正是由另一个「小顺」——他的贴身太监小顺子送来。
「陛下,」沙哑的嗓音从身后传来,小顺子佝偻的身影裹着灰鼠皮袍,袖口没有铁锚刺青,只有内务府的云纹绣边。他递上的竹筹刻着「工」字镂空,与算理学院院长小顺的「丰稔纹」徽章形成微妙呼应。光绪指尖抚过筹身暗纹,忽然发现刻痕深度比小顺的密奏浅三分——这是小顺子刻意为之的防伪标记。
远处蒸汽钟敲响子时,光绪将竹筹折成两段,抗磁砂夹层在月光下泛着幽蓝。他想起选太监时特意选中与铁锚堂首领同名的小顺子,并非巧合。「小顺子,」他忽然开口,盯着湖面冰裂的纹路,「你说朕为何要选你?」
太监低头时,喉结在苍白的脖颈上滚动:「因奴才这名字,能让铁锚堂的小顺院长睡不安稳。」他抬手拂去帽檐积雪,露出耳后淡青色的刺青——那是入宫前铁锚堂的「工」字标记,却在净身时被刻意划伤,如今只剩模糊的疤痕。
光绪转身望向算理学院北院朱漆大门,门环「五谷丰登」纹饰间,粘杆处暗桩的耳麦正捕捉着匠人夜课。当年他在储秀宫发现小顺院长与慈禧的密信,筹身「公」字与「寿」字的夹角藏着矿脉坐标,而小顺子太监的户籍册上,「顺」字笔划多了一道钩——那是宗人府特制的监控标记。
「陛下明鉴,」小顺子呈上黄绫卷轴,轴头抗磁砂珠链与北院齿轮共振的频率,比小顺院长的「丰稔纹」慢了两拍,「铁锚堂的算力越盛,朝廷的算理新政越要借他们的手推行。」他顿了顿,袖口露出半片朝鲜「檀君纹」镜片,边缘没有改良痕迹,「就像这抗磁砂镜片,明面上是南院的便民技术,实则每片都刻着北院的监测密匙。」
光绪盯着小顺子的眼睛,那里没有小顺院长的精密计算,只有近乎愚忠的浑浊。他忽然轻笑,将卷轴敲在铜牛犄角上:「詹大人说京张线轨距误差是巧合,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