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点头,目光落在算板角落的“密纹火漆印”——那是官票防伪的最后一道关隘,印纹中藏着《九章算术》的勾股数暗码。“传旨:今日起,官票背面加印‘黄金储备动态表’,每十日更新一次,用朱砂笔在各府衙公示。”他忽然抓起案头的《钱法堂则例》,“让钱法堂每日用算盘公示‘银-票-钱’兑换数,算珠声便是最好的信用背书。”
英和呈上《货币平衡大典仪轨》,内页绘着皇帝亲祭“数据之神”的流程:“先算黄金储备,次核官票流通,再验银钱兑换,三算皆准则祭天。”他指着“仪轨”末页的“商民参与条”,“可让京城银号掌柜现场见证算珠推演,亲眼见‘八十万两黄金实存’,胜过万言诏书。”
嘉庆帝望向窗外的户部衙署,那里新立的“货币平衡公示碑”正在刷漆,碑额刻着“数据为信,平衡为纲”。“明日朕便在乾清宫行‘数据平衡大典’。”他对英和道,“让顺天府银号的王掌柜、扬州盐商的江总商来观礼——朕要用算珠,在他们心里架起‘黄金-官票’的平衡木。”
是夜,户部钱法堂的算珠声通宵未歇。吏员们正在核对“各省官票回收数据”,每一张回收的官票都需与黄金储备账册勾稽,确保“票有所依,金有所存”。嘉庆帝在《货币平衡诏》中朱批:“货币者,国之血脉;数据者,脉之节律。节律稳则血脉畅,血脉畅则国本固。”这道诏书,将与新制的动态表、公示碑一起,向天下宣告:帝国的货币信用,不再是虚无的“天威”,而是可算、可查、可验的数据平衡。
《货币数据日志》记下:“上以算珠定平衡,始有‘储备可量、兑换可验、信用可计’之治。”乾清宫的烛影里,嘉庆帝的算珠仍在“黄金储备”一列轻轻拨动——他知道,货币平衡的背后,是整个帝国数据治理体系的支撑,而这,正是“数据治世”在金融领域的关键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