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用达成平衡的时间在和老黄完善证据链条,待时机成熟重拳出击。
崔琰最担心的还是,仅以 “学生身份” 威胁,而赵猛家手握权力资源,显得崔琰 “螳臂当车”,妥协动机牵强。
崔琰要找他能找的外援,强化自己的优势,去市里参加完校刊评选和颁奖仪式。说认识几个市里的媒体记者前辈,如果自己出事,证据将会安全出现在媒体记者信箱。
要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敢对自己出手,就要承受后果带来的反噬。
同样,如果仅提出“停止威胁骚李桐”换取证据封存,显得代价太小,让赵猛家觉得你手上的证据是否真属实,让对手觉得你是“低性价”的。
因此除了书面的承诺,若未来李桐再遭威胁或李桐出一点意外,都会计算在赵猛家头上。崔琰私下还会录音。
让老黄借机重回永坤建工,哪怕当保安都可以,为后续卧底取证铺路,形成 “妥协中的博弈”。
崔琰要做到,不要让对方发现证据是来自老黄,赵猛清楚最近崔琰老是往网吧,而且最近县吧有“混凝土里的鱼”的帖子做掩护,完全可以说是“混凝土里的鱼”给的材料,删帖的行为赵家门清。
当下还要做的就是,将老黄铁盒里面的材料备份,保存好。同时也挑选两张,拍好照片,谈判的时候让对方看到自己手中,握有真实可靠的凭证,制衡对方。
这是 98 年永坤建工的混凝土配比单,还有赵永坤当年给质检站塞红包的凭证。
崔琰捏紧账本,发现泛黄的纸页上有红色批注:“海砂替换河砂,省成本 30 万,赵总批示‘可行’。” 落款日期正是塌楼前三个月。
这两张,足够让对方信服了。
最后还有一个人要考虑到,手段狠厉的赵猛舅舅。
崔琰将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给对方看:“如果我出意外,不仅是李桐,学校老师、同学及媒体前辈,我提前写好的这两篇文章将出现在省论坛‘民生爆料’板块。标题我都想好了 ——《县城首富的发家史:从建材到保护伞》、《十七个孩子的死因,与教育局隔壁那栋豪华别墅》。”
崔琰的目的不是立刻引爆,而是让对方相信 “他有能力点燃引线”;双方都清楚矛盾未解决,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好的牌;
有了这种“脆弱的平衡”。
五年。足够那帮人以为他认怂,足够李桐高考、毕业、工作、足够她忘记县城里还有个叫崔琰的瘟神。而他呢?吞下这些证据,像吞一把刀片,每咽一口都是血锈味。
时间、需要时间、崔琰需要时间........
夜,冷雨。崔琰站在窗前,玻璃映出他紧绷的下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