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流民以工代赈策(2 / 2)

\"谁?\"李辰浩警觉地按住腰间匕首。

窗缝塞进一张纸条。李辰浩展开一看,上面潦草写着:\"明日寅时,漕帮运粮至黑石渡,河道衙役欲劫。\"

没有落款,但字迹工整有力,显然不是普通百姓所写。李辰浩若有所思——这或许是胤祥安排的暗线在传递消息。

次日天未亮,李辰浩亲自带三十精壮埋伏在黑石渡。果然,当十余艘漕船靠岸时,芦苇丛中突然杀出百余衙役,持刀喝令卸粮。

\"动手!\"李辰浩一声令下,埋伏的灾民呼啸而出。这些昔日面黄肌瘦的流民,如今个个精壮有力,手持改良的铁锹、镐头,竟打得衙役抱头鼠窜。

漕帮领头的是个独眼汉子,朝李辰浩拱手:\"多谢大人相助。这批粮是'永昌号'订的,按约定给您留了两成。\"

李辰浩微微一笑:\"不必。粮我全要,但用别的方式补偿。\"他取出一叠新设计的布票,\"这是专兑铁器、盐、布的工筹,凭此可在工地兑换物资。漕帮兄弟若有需要,尽管来换。\"

独眼汉子将信将疑地接过布票:\"这...真能换到盐?\"

\"不仅能换盐,\"李辰浩自信道,\"还能换到比官价低三成的江南细盐。\"

一场无声的革命就这样在黄河岸边展开。十日之内,李辰浩设计的工筹体系如蛛网般蔓延开来。灾民们发现,这种花花绿绿的纸片真的能换来生活所需,甚至比直接领米更方便——铁匠可以用工筹换到急需的炭,渔夫能换到修补渔网的麻线,每家每户都能各取所需。

更妙的是,随着工程推进,一些头脑灵活的灾民开始自发组织\"包工队\",承包整段土方工程。李辰浩顺势推出\"超额奖励制\",提前完成定额的队伍可获得双倍工筹。新堤建设速度顿时翻了一番。

这一日,李辰浩正在巡视新筑的混凝土堤段,忽见赵大领着个陌生男子匆匆赶来。

\"大人,这位是'永昌号'的周掌柜派来的。\"赵大低声道,\"说有要事相商。\"

来人恭敬行礼:\"李大人,我家掌柜三日后将到一批江南米,但河道衙门新下了'漕粮稽查令',所有运粮船必须报备用途...\"

李辰浩心下了然。钱有禄在工筹上做不了文章,就开始卡漕运。正思索对策,忽听堤下一阵欢呼。原来是一队妇女用积攒的布票换到了食盐,正高兴地分装。

看着那些妇人粗糙却洋溢着希望的脸庞,李辰浩突然有了主意。

\"回去告诉周掌柜,\"他对来人说,\"那批米不要运到工地,直接散给沿途村庄,就说是...河道衙门赈灾。\"

来人愕然:\"这...岂不是便宜了河道衙门?\"

李辰浩笑而不语。待来人走后,他才对王虎解释:\"米散给村民,村民必要来谢恩。届时发现是'永昌号'的米,会怎样?\"

王虎恍然大悟:\"他们会以为河道衙门克扣了赈粮!\"

\"不错。而这时,我们突然开放工筹兑米...\"李辰浩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你猜灾民会更信谁?\"

三日后,果然如李辰浩所料。当几百村民扛着\"永昌号\"的米袋来到工地,却发现河道衙门的人对此一无所知时,愤怒的民众几乎冲垮了衙门的临时公廨。而同日,工地重新开放工筹兑米,排队的人群绵延数里。

夜幕降临,李辰浩站在高处,望着堤坝上如繁星般的火把——那是连夜赶工的灾民。短短一月,这些曾经绝望的流民,如今眼中有了光,脊梁挺得笔直。他们不再是等待施舍的乞丐,而是凭手艺和力气挣饭吃的劳动者。

\"大人,您看。\"王虎指着远处几个正在教孩童认工筹图案的妇人,\"她们在教娃认字呢,说以后不当睁眼瞎。\"

李辰浩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才是真正的赈灾——不仅救人性命,更要唤醒尊严与希望。

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夜的宁静。一个驿卒飞驰而至,滚鞍下马:\"李大人,八百里加急!十三爷已押解贾世仁入京,皇上颁旨重查决堤案!\"

灾民们闻讯聚拢过来,眼中满是期待。李辰浩展开圣旨,借着火光细读,嘴角渐渐扬起。

\"诸位!\"他高声宣布,\"皇上已准我等用新法筑堤,还特批十万石漕粮充作工酬!\"

欢呼声如雷震天。赵大激动地老泪纵横:\"苍天有眼啊!\"

李辰浩却望向京城方向,心中明镜似的——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贾世仁虽倒,但他背后的势力绝不会坐视这\"工赈制\"成功。那套运转了千百年的\"灾荒—贪污—民变\"的循环,正在被自己亲手打破。

而打破旧规矩的人,从来不会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