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称病避漩涡(2 / 2)

\"消息可靠吗?\"胤禛沉声问。

\"千真万确!\"胤祥急道,\"其中一个还是已故大学士熊赐履的侄孙!现在熊家已经联合了几十家江南士族,准备联名上奏!\"

胤禛缓缓靠回椅背,闭上眼睛:\"老八啊老八,你这是自掘坟墓...\"

养心殿内,康熙帝正在批阅奏折。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太监总管梁九功匆匆进来:\"皇上,八阿哥求见。\"

康熙帝头也不抬:\"让他等着。\"

\"这...\"梁九功犹豫道,\"八阿哥说有紧急军情...\"

康熙帝冷笑一声:\"是《南山集》又牵连出什么'逆党'了吧?告诉他,朕现在没空。\"

梁九功不敢多言,躬身退出。片刻后,他又小心翼翼地进来:\"皇上,四阿哥府上来报,说四阿哥病情加重,太医院会诊后说需要一味百年人参入药...\"

康熙帝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内库不是还有几株吗?挑一株好的送去。\"顿了顿,又补充道,\"让张院使亲自去诊视。\"

\"嗻。\"

梁九功退下后,康熙帝放下朱笔,从抽屉中取出一份密折。这是江南织造曹寅的密奏,详细记录了江南士林对《南山集》案的反应。字里行间,尽是文人学子对胤禩酷烈手段的愤懑与恐惧。

\"老八啊老八,\"康熙帝轻声自语,\"你这是在替朕背骂名啊...\"

与此同时,雍亲王府内,胤禛正\"虚弱\"地靠在榻上,接受太医院院使张玉书的诊视。张院使仔细把脉后,捋须道:\"四阿哥脉象弦紧,确是肝郁之症。需舒肝解郁,静养为宜。\"

一旁的高无庸连忙记下药方。待张院使告退后,胤禛才从枕下取出一封信:\"辰浩,这是戴名世在狱中写的绝命诗,你想办法送到他女儿手中。\"

李辰浩接过信,只见上面血迹斑斑,字迹却依然工整:\"戴先生不愧是一代文豪,身陷囹圄仍有如此气节。\"

\"是啊,\"胤禛叹息,\"这样的文人,本应为国所用,却...\"他突然压低声音,\"我得到消息,皇阿玛已经对老八的手段不满了。时机快到了。\"

\"四爷准备如何行动?\"

胤禛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等老八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我们再以'病愈'为由,请求从宽处理部分牵连不深的文人。\"

\"妙计!\"李辰浩赞叹,\"如此一来,四爷既显仁厚,又能收士林之心。\"

正说着,外面传来高无庸激动的声音:\"皇上赏赐的百年人参到了!\"

胤禛立刻恢复\"病容\",虚弱地靠在枕上。太监们捧着锦盒进来,恭敬地呈上御赐的人参。胤禛\"艰难\"地起身谢恩,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思——皇阿玛这株人参,究竟只是关心儿子病情,还是另有用意?

一个月后,胤禛\"病愈\"首次上朝。乾清宫外,文武百官见他走来,纷纷让道行礼。与一个月前相比,朝臣们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真切的敬意——这一个月来,谁不知道八阿哥的酷烈与四阿哥的\"仁厚\"?

\"四哥气色好多了。\"胤祥迎上来,低声道,\"八哥今早又被皇阿玛训斥了,说他'株连太广,有伤仁和'。\"

胤禛微微点头,不动声色地步入大殿。朝堂上,康熙帝端坐龙椅,面色沉静。胤禩站在文官首位,脸色却不太好看。

\"老四病好了?\"康熙帝看向胤禛,语气平和。

胤禛出列行礼:\"托皇阿玛洪福,儿臣已无大碍。\"

\"既如此,《南山集》案你也该重新参与了。\"康熙帝淡淡道,\"老八一个人审了这么久,也该有个结果了。\"

胤禩脸色一变:\"皇阿玛,此案尚有诸多细节...\"

\"朕知道。\"康熙帝打断他,\"所以才让老四协助你。他病了这些日子,想必有了新见解。\"

退朝后,胤禩拦住胤禛:\"四哥病刚好就急着插手我的案子?\"

胤禛面色平静:\"八弟误会了。为兄只是奉皇命行事。\"他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其实为兄一直觉得,八弟办案太过操切。那些文人虽然可恨,但杀得太多,恐伤我大清根基啊。\"

胤禩冷笑:\"四哥这是要当好人?\"

\"非也。\"胤禛摇头,\"为兄只是觉得,有些牵连不深的,不妨从宽处理。既能显我大清仁厚,又能...\"

\"又能收买人心是吧?\"胤禩讥讽道,\"四哥好算计!\"

胤禛不恼不怒:\"八弟言重了。为兄一片赤诚,天地可鉴。\"

两人不欢而散。回到府中,胤禛立即召来李辰浩:\"时机成熟了。明日三司会审,我会提议释放部分牵连不深的文人。你要确保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士林。\"

\"臣明白。\"李辰浩点头,\"已经安排好了人手。另外...\"他从怀中取出一份名单,\"这是八爷党羽这些年的不法之事,随时可用。\"

胤禛接过名单,满意地点头:\"好。记住,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争取士林之心,不是与老八正面冲突。\"

\"四爷高明。\"李辰浩由衷赞叹,\"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胤禛望向窗外,春光正好。这场由《南山集》引发的政治风波,正在向着对他有利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装病的建议...

\"辰浩,\"他突然问道,\"你说皇阿玛看穿我的'病'了吗?\"

李辰浩沉思片刻:\"皇上圣明,想必心中有数。但四爷此举既全了君臣之义,又顾了父子之情,皇上只会欣慰。\"

胤禛轻笑一声:\"是啊,帝王心术,深不可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触犯底线的前提下,走好自己的棋。\"

窗外,一只燕子飞过,衔着春泥奔向新巢。大清的未来,也正在这无声的博弈中,悄然改变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