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百年老灶
周晓宁掀开蒸笼盖时,白雾腾起如纱,裹着糯米甜香漫过整条梧桐街。沈芳的馄饨摊支起竹匾,晾晒的桂花混着晨露,黏在陈立秋修车铺前的铁皮桶上,像撒了一地碎金。街角新开的西式甜品店亮起霓虹灯牌,“低糖低脂”的标语在雾气中晕成模糊的光斑,却遮不住王奶奶端出的那屉刚蒸好的红糖米糕——蜂窝状的糕体冒着热气,裂口处渗出琥珀色的糖浆。王奶奶踩着板凳往灶膛添柴时,夯土灶台突然“咔”地裂了条缝,热灰簌簌落进蒸锅水里。“这灶还是合作社那会儿砌的……”老人抹了把烟灰,指缝里沾着六十年前的糯米香。夏琳蹲在灶口拍照,镜头扫到裂缝里嵌着的半片青花碗底——碗沿“1965”的刻痕被烟火熏得发黑。
陈立秋从修车铺抱来废铁皮和泥:“先用这个撑住灶脚!”周晓宁却转身去后巷挖黄泥,泥里混着去年端午剩下的艾草灰。新来的租客苏黎举着手机直播,弹幕刷过一片“危房快拆”,却见王奶奶舀了勺米浆糊住裂缝:“老灶有灵性,糊把糯米就能续命。”
第二幕:糕方布局
西点店的玻璃柜里摆着“减糖版茯苓糕”,苍白的糕体上点缀着可食用金箔。林建国翻出油纸包的祖传糕模,梨木刻的鲤鱼纹已模糊不清:“真茯苓得用松木屉蒸,蒸汽裹着木香才入味儿。”
冲突爆发在社区茶话会。当西点店的糕点因代糖反酸被剩下,王奶奶的米糕却被抢空——糕底粘着的粽叶印痕成了“防伪标识”。陈立秋拆开网红糕点的包装,夹层里掉出干燥剂,遇水竟膨胀成海绵状。“这叫‘科技发糕’!”九旬的李爷敲着拐棍,嘴角还沾着米糕渣。
第三幕:糯香情怀
立体菜园的糯米突然霉变,穗尖爬满可疑的灰斑。周晓宁从老井里捞出沉底的陶罐,罐底存着1965年的陈年谷种。王奶奶按古法用草木灰拌种,芽尖钻出土壤时,隔壁西点店的自动和面机正因电压不稳爆出焦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