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水灾(1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8261 字 9小时前

当年建设三线非常急,急到什么程度,诗云:

南海波涛骇浪惊,北疆熊掌榻前倾。

乌鸦群起昏黑顶,麻雀三只吱不停。

苏美妄,动刀兵,三线建设寝难宁。

东南西北八方应,万壑千沟壮志凌。

又云:

奉献青春三线建,未曾设计五方干。

劈山修路通三舍,建坎堆桥过九川。

艰苦卓绝成绩显,辛辛苦苦过失缠。

牺牲自我家人看,建设家园苦海延。

春节放了三天假,有的人提前请假回老家了。

基建部门任务重,领导不让请假。

技术人员忙于决算,一天到晚总是加班。

有个架子工闲着没事,走到房头遇见了安得志,便说想请几天假。

安得志不耐烦地瞪了他一眼:“同是一个单位的人,人家忙得热火朝天,你没事不去帮忙,还想请假,丢不丢人?滚一边去!”说完,安得志走了。

架子工看着安得志的背影,“呸”地吐了一口浓痰,骂道:“帮忙,你也配?人家决算,你会什么?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的人还说帮忙,真他妈的把自己当人了!”

“说谁呢?”佟三枪从房山头拐过来,看到这情况,问了一句。

架子工吓了一跳,连忙说:“谁也没说,谁也没说。”

佟三枪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也清楚他说的是谁。

但佟三枪不想把事情闹大,只是想煞一煞这种歪风,于是严肃地对架子工说:“有意见可以当面提,也可以越级找领导提,但不能在背后骂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鉴于你是第一次这样,我不想多说,以后注意点。”

三线建设初期,搞预决算的技术人员确实忙,但瓦工、木工等修建工人冬季没事干也是事实,工人想请假合情合理。

这一点,佟三枪明白,安得志也明白。

但安得志想的是集体,他认为技术人员在工作,工人没事也应正常上班。

佟三枪想的是,这件事是行政领导定的,开会时大家没提意见,说明定得对,定了的事就得执行,有意见也得执行。

普通工人没办法,有意见只好在背后说上几句。

虽然挨了批,但也得认。

回到休息室,架子工坐在长条椅上气呼呼地憋了许久,突然站起来对着大家说:“不让请假,讲不讲理?我找大领导说一说!”

“别,别去,可不行。”同事劝他,告诉他最好别找大领导,王科长知道了会不高兴的。

架子工想了想,没有去。

是啊,科长不高兴,以后给自己穿小鞋怎么办?

包宏业不了解群众意见,就算了解了也不会说什么。

表面上他是主管领导,但他主要工作还在建设三大队,不怎么参与锦东的业务。

在三大队他说了算。

1970年11月27日,他安排三大队的普通工人放假,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继续上班。

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物料盘点、工程统计、预决算,三大队将资料转给了锦东。

12月末,三大队技术、管理人员放假了。

包宏业跟着王国庆他们五、六天,也回了锦海。

1971年1月24日,包宏业接到通知回到三线。

25日上午参加党委会,下午,包宏业、刘忠臣召集王国庆、贾飞龙研究1971年基建计划及节后基建动员会布置工作。

包宏业指示:“1971年的基建计划要体现大干快上的精神,节后的动员会要体现时代特征,要布置标语,要有广播,要有气场。”

刘忠臣说:“国际形势很不平静,南面美帝国主义冒天下之大不韪,搅得东南亚不安;北面苏修亡我之心不死,战争一触即发。上午党委会上,党代表、总指挥要求我们拿出千倍万倍的干劲,抓紧基建,早上完工,早上投产,为国防做贡献……”

两位领导说完,贾飞龙抢着说:“我提个建议,为突出先生产后生活的三线精神,我建议会址选在压儿山下,靠着女儿河,我们来个靠山近水,扎营搭台,就用这个舞台唱响三线建设的大戏。”

“这个主意不错,场地、舞台一定够大,同时要拉电线,安广播喇叭。”刘忠臣认可这一建议,他抽了几口烟,想了想,继续说,“搭台拉线时要考虑下步工程需要,减少重复劳动。”

王国庆表态说:“放心吧,搭台的事交给我们基建科吧!”

“布置会场交给我们政工部门吧!”

“行,按你们说的办,飞龙协调一下其它部门……”

业务安排好了,刘忠臣看着包宏业说:“老包,市里还有工作,这样吧,让包领导先回市里,有事咱们电话联系。”

“行,你们受累了。”包宏业站了起来,走了。

送走包宏业,回到办公室,刘忠臣说:“我也有事,这样吧,贾科长,一会儿你找一下动力口的人,王科长你也带上几个人,明天上午咱们一起到现场研究研究。”

第二天,刘忠臣、贾飞龙、王国庆等人来到写着“锦东机械厂”的山坡下,研究如何搭建主席台。

站在缓坡上,大家七嘴八舌说了许多办法,最后刘忠臣根据大家的意见拍板定了方案。

初一,走出家门,顶着寒冷的北风,欢天喜地的三线人高喊:“新年快乐”“春节好”“给您老拜年了”!

三线职工家属的热情虽然没有让山沟的气温升高一度半度,但却让山沟里的人温暖许多。

村里人说:“三线来了真好,这天都不特别冷了。”

下乡返城知识青年说:“这个春节天气太好了,一点也不冷。”

从保东来的人说:“这个春节也太暖和了,这是冬天吗?”

他们这样认为也对,从零下三、四十度的北地来到临近关内的地方,感觉这里的温度高是自然的。

初三,早晨北风小了许多,风小了,但雪来了。

王国庆推着自行车出门,妻子说:“下雪了,注意安全!”

“放心吧,没问题。”王国庆没把这点雪放在心上,心想:这也算雪?以前在奎龙经历的雪比这大得多。

抬着自行车下楼梯时,魏得全站在楼下提醒他:“雪黏路滑,注意安全!”

“没问题,放心吧!”

话没说完,脚下一滑,自行车横了过来卡在楼梯上,“哎哟”,差一点滑倒,王国庆靠在墙边稳了稳。

魏得全快速走了上来,帮助将自行车抬了下去:“领导,小心,这的雪与咱那儿不一样,软黏。”

“你别说,是不一样,好像与上次下的也不一样。”

“这个地方怪!”

下了楼,两人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到现场。

不一会儿,佟三枪、安得志带着十几个人扛着锹、镐以及捆扎工具也来了。

这时,大家发现雪已经把事先划好的主席台施工线给盖住了。

没办法,王国庆只能带着技术人员先清理场地,随后重新划线、放尺。

就在众人忙碌的时候,宋东方、刘忠臣、袁国岭来了,还带来了两辆货车。

佟三枪、安得志各自带领一辆车前往附近工地搬运木杆。

他们刚走,佟铁山就带着五名社员,赶着村里唯一的马车来了。

双方打过招呼后,稻地村的社员便加入了搬运物料的队伍。

物料场离施工现场并不远,马车运输倒短十分便捷,没过多久就运了两趟。

佟三枪瞧见安得志和装车工人起了争执,赶忙上前打圆场:“马车比汽车倒短更快、更方便。老安,这样吧,你带人回去搭架子。装车的事儿,就让佟队长他们几个人来搬吧。”

安得志看了看实际情况,点头同意道:“行。”于是,他带着只装了五根木头的汽车回到了现场。

宋东方见状,问道:“怎么回来了,拉够了?”

安得志跳下车,走到宋东方身边解释说:“干这活还得是马车,马车车厢矮,木头好抬好卸。不像汽车,车厢高,车上车下都得站人,干活费事。再加上下雪,汽车上铁件多,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倒,这不才装了五根。”

宋东方听后,特意走到物料场观察了一番,发现确实如安得志所说。

于是,他走回现场,把佟铁山、王国庆叫过来,对他俩说:“老佟,以后你们的马车也加入三线建设,王队长,你给安排一下,让他们专门干倒短的活,既能为村里挣点钱,也能为三线建设出份力。”

佟铁山听了,喜出望外:“好,太好了!”

王国庆点了点头,告诉佟铁山:“回头你们到我那,带上大队的印章签个相关手续。”

事情安排妥当后,大家冒着雪继续干活。佟铁山负责运料,安得志则带人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搭建主席台。

在魏得全的指挥下,搭顶棚时,王国庆高声喊道:“前面高出一米,这样雪就能滑到后面去了!”

众人齐心协力,不到一个小时,主席台就搭好了。

此时,供应科送来了大帐篷,大家又一起动手,将帐篷拽到架子上,并用铁丝固定好。

雪还在下个不停,能源部门的领导带着人拉线、架杆、安装喇叭。不到半天时间,除了主席台上的桌椅和话筒,其他工作全部完成。

大家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时,在县里过年的彭大军赶了回来。

他看着搭好的主席台,非常高兴,称赞道:“军工战士不一般,干起活来又快又漂亮!”

宋东方见他一个人回来,便热情邀请他到家喝酒。

初三下午,麻三田从奎龙回到了三线。

这个春节他回家过得太不顺了,一肚子的气。

五天时间里,妻子不知为何和他吵了四次。

回到向阳街的家,面对冰冷的房间,他流着泪点上了炉子,烧了好多煤,屋子才渐渐暖和起来。

晚上,他一个人喝酒,想着儿子无奈的眼神,再度落下泪来。

初四,天气放晴。

麻三田早早骑车去上班,远远地看见白茫茫之中有一抹军绿色。

他骑着自行车没有拐弯,直接朝着那边过去,他想看看那到底是什么。

走近一看,原来是用脚手架搭建的主席台,上面覆盖着的军绿色大苫布格外显眼。

主席台上积了少许雪,前面被风刮了一层雪,东西两边的雪更多,如同门帘一般,只罩住了上面的三分之一。

麻三田心想,这样的设计,不往里面刮雪才怪呢!

前脸门眉处有三块板,上面写着“动员会”。

主席台前后左右有六根斜拉的木杆,应该是为了防止架子不稳而拉的支撑。

麻三田推着自行车,正认真地看着,贾飞龙组织人员从燕子沟搬来了许多桌椅。

汽车停在一旁,机关的同志们忙着卸车,麻三田却好像没看见一样。

他读着主席台四周的标语:“深挖洞,广种粮,不称霸,三线建设要抓紧”,一边看,一边快速骑着自行车过了两座桥,拐向了矿洞沟。

机关人员都忙着干活,没人理会麻三田。

大家认真地放置桌椅,连接话筒,贾飞龙则仔细检查着每一处。

主席台布置完成后,贾飞龙组织机关同志清扫积雪,并划定了各单位的参会位置。

下午1点45分,各单位打着红旗来到会场,旗帜上写着机加连、铸造连、修建连等字样。

红旗在刺骨的北风中随风摆动,军工战士们整齐地站立着。

他们身着蓝黑工衣,上面佩戴的毛主席像章闪烁着光芒,衣服虽然大多打着补丁,但十分整齐;脚上穿着翻毛大皮鞋或胶底黄棉胶鞋,看起来很暖和;不过,同志们戴的帽子各不相同,有棉军帽、狗皮帽、乌毡帽、毛绒帽,少数人还戴着羊剪绒帽,这些各异的帽子与整齐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点55分,厂领导来了。

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的领导们清一色戴着军帽,穿着军大衣和棉军鞋,他们十分整齐地走上台,坐了下来。

彭大军、宋东方坐在红布覆盖的会议桌中央,左边是包宏业、李文化、袁国岭,右边是兰小柱、谢云旺、刘忠臣。

谢云旺看了看手表,又看了看彭大军和宋东方,两人微微点头示意。

谢云旺拿起桌上裹着红绸子的话筒,打开开关,宣布:“三线建设动员大会现在开会,大家起立,一起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唱片机的声音和大家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会场前后左右电杆上的四支高音喇叭将歌声放大。

歌声传得很远,整条沟都回荡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铿锵有力的声音传到了村里,躲在被窝里躲避寒冬的社员们,听着歌声,趴在炕上支着耳朵跟着哼唱;正在劳动的人,站在山上、地头,一边拾柴、捡粪,一边听着歌曲。

动迁变户入厂职工的家属们早早来到会场外,跟着三线职工一起高唱:“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唱完歌曲,谢云旺继续说道:“同志们!目前三线还处于筹备期间,条件有限,让大家站在室外开会,实在是对不住大家。没办法,初创时期我们还没有保东老厂那样的文化宫。但是大家放心,以后我们会有比保东文化宫还要大的文化宫,到那时开会就不用站在外面了。

同志们,天气虽然寒冷,但我们的心是热的。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亲切关怀下,我们今天召开了国营锦东机械厂第一次三线建设动员会。

这个会议,旨在更好更快地把锦东建设成为工人阶级当家作主、能够为祖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军工厂,意义重大且召开得十分及时。请大家认真聆听,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宋总指挥讲话!

在热烈的掌声中,周红从主席台边上快步走上前,将话筒稳稳地拽到宋东方的桌前,捋了捋线后,低着头又迅速走下了台。

宋东方开始发言,他首先肯定了前一阶段的工作成绩,接着详细布置了下一步的具体工作任务,并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部里批准的基建计划,扎实推进,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高标准完成。

他指出,在当前的大好形势下,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推动下,三线建设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正以飞跃的速度稳步推进。

他还强调,大家要紧密团结在毛主席和党中央周围,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认真贯彻伟大舵手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的指示,全力以赴建设好三线,在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实践中,切实做好各项革命工作。

宋东方讲完后,站起身把话筒传了回来。

周红上台,刚走到一半,看到话筒已经到了谢云旺手中,便急忙转身走向台边,拿起之前放着的热水壶,给各位领导逐一倒起水来。

谢云旺说道:“宋总指挥讲得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既道出了我们三线建设的紧迫性,也明确了当前的任务。大家听得都很认真,这很好。天气虽然冷,还请大家再坚持一下。下面,有请包队长对去年的基建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今年的基建工作做出具体布置与安排。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包副书记讲话!”

包宏业接过话筒,用手轻轻拍了拍网罩,话筒振膜捕捉到声音后发出“砰砰”的声响。

随后,他照着发言稿,嘴巴靠近话筒网罩,开始讲话:“同志们,战友们、乡亲们,下午好!首先,我以个人名义,并代表建设三大队给大家拜个年,祝大家过年好!在伟大领袖、伟大导师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在我们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的毛主席的悉心指导下,在伟大舵手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的亲自指示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在广大工人阶级的积极努力下,在省市县各单位以及农民兄弟的大力支援下,我们的基建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70年,我们修通了道路、引入了水源、接通了电力,完成了弹体加工车间的建设,建成了向阳家属房,搭建了简易变压站,同时完成了多个厂房的基础工程,还完成了部分厂房大型水泥预制件的现场制作。具体项目有……”

总结完上一年的工作后,包宏业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放下杯子便开始布置下一年的工作:“对于新的一年,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已开工的基建厂房要在今年全部竣工,向阳街计划建设的家属住宅也要全部完工。新开工的项目包括,在我们开会的此地新建一座四层办公楼;在老疙瘩沟再建军品生产车间,包含三座大厂房、五座中小厂房;在四道沟建成铸造、焊接工房,并在此基础上再建四座厂房;在二道沟建设机电厂房、大型变电所和消防队等;在头道沟再建几座库房;在燕子沟里及石头山阳坡建设第二批家属区……”

包宏业总结时,详细列举了完成的土石方量、修建道路的公里数、护坡的长度,以及生产的红砖、瓦、木门、木窗、窗台板、过梁等的数量。

包宏业讲话时,参会的部分工人开始交头接耳。他们在议论为什么要重建办公设施,不是已经有办公室了吗?

与魏得全并排站着的一位同志偷偷问魏得全:“燕子沟的办公室不要了?”

魏得全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

那位同志没有继续追问,扭过头与他人低声嘀咕:“当官的就想享受。”

魏得全没有理会,但他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远了。

去年年底,省、部领导前来检查工作时,明确指出办公区与生产区不可分离。

领导指示下达的当天,彭大军和宋东方便组织召开了领导指示落实会,要求修建部门的同志依照指示重新选址。

元旦过后,刚当上副科长的魏得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利用休息时间跑了好几个地方进行测量,并绘制了草图。

他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王国庆后,得到了王国庆的高度认可。

随后,王国庆带着他来到宋东方的办公室。

宋东方听完汇报后,立即召开会议,并让魏得全主讲。

魏得全拿出草图,阐述方案:

“为满足老厂整体搬迁后办公人员的办公需求,本方案秉持办公设施一步到位的原则,计划建造一栋四层的大型办公楼。具体方案是,在压儿山头道沟下至女儿河之间,有一片近十万平米的小坡度区域,将此处平整后,建造一座3000平米的办公楼。建筑图纸可参照保东的设计,但由于此地靠山近水,而且我打算在办公楼后面建设小车班和自行车棚,楼前建设广场和宣传阵地,所以在草图上,我将办公楼设计成了L形。选择此处的理由主要有两点:其一,这里是头道沟东,是三线厂区的第一线,由机关在此守关,保卫军工生产安全,机关人员理应坚守第一线;其二,压儿山外是非生产区域,机关设在此处,便于对厂外各单位进行管理与服务,也便于与三线兄弟单位开展业务联系。”

宋东方听完后说道:“想法不错,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最终,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宋东方让魏得全撰写报告,报告顺利得到了省三线指挥部的认可与批准。

一阵掌声将魏得全的思绪拉回到了会场。

此时,包宏业已经讲完,彭大军开始做最后总结性发言:

“为落实主席‘要准备打仗’及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最高指示,我们依据省‘各自为战’的原则,来到这里建设三线。为保证建设进度,我们打破了甲乙方的承包、发包制,成立了由筹建厂、地方政府、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物资供应单位及驻在地人民解放军共同参与的现场指挥部,实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现场施工,统一组织物资供应。由于实行了‘四到现场’及‘四个统一’,不仅加快了建设速度,还减少了相互扯皮的现象,为临战状态下的建设体制和组织指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彭大军讲完后,广播里响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

三线人跟着广播一起合唱起来。

会后,施工工人拆掉了主席台,技术人员按照办公楼建设批示再次进行测绘,并根据测绘结果及领导要求连夜进行设计。

第二天,总体布局图通过了领导审核。

在审核会上,宋东方表扬了魏得全,这让他感到非常自豪,同志们也认为这位刚刚任命的领导“头一脚”踢得十分漂亮。

动员会的第三天,运输科领导接到了县火车站的通知,从保东拆下的设备到站了。

县火车站调度告知,在未来数十天,每天都会有许多车皮抵达。

运输科领导纪保田接到电话后,先向厂领导汇报,随后召开动员会,要求司机每天早上五点出发前往县火车站拉设备,拉回设备后将车送到机修班进行检修,以确保第二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任务安排妥当后,纪保田每天都会根据火车站的到货通知,要求调度安排司机与车辆,同时组织有经验的老司机监督机修班对每辆车进行检查维护。

纪保田忙碌的同时,机动科领导也不轻松,他们将装卸工分为两组,一组驻扎在城里负责装车,另一组在厂里负责卸车。

运输科和机动科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生产科和车间同样在忙碌。

设备拉回车间后,生产科领导组织机动搬运队与车间工人一起卸车、将设备就位并进行安装。

运输科老司机那国光拉回一台大型设备,然而,由于没有大型天车和大型吊车,如何卸下这台大设备成了难题,大家围着汽车一筹莫展。

抽着旱烟上完厕所的那国光走了过来,听了一会儿,插话说:“这有什么难的!你们没在山区干过吧?我告诉你们,在这坡上修个入口单坡道不就行了。”

老司机的办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大家在厂房门前陡坡处挖出坑槽,修建了一个入口单坡道。

汽车从入口单坡道倒入,坑槽后墙呈九十度,高一米五,宽三米。

汽车倒车时,前后车厢板放下,车倒入坑槽靠近后墙,工人用两三块钢板搭在车厢与槽埂之间,用千斤顶将设备微微顶起,再将滚木伸到设备下方,在工房内安装卷扬机,在卷扬机的牵引下,设备从车上卸了下来,然后缓缓地向厂房内移动。

不久,弹体加工车间设备组装完成,车间领导组织工人对设备进行连线和调试。

1971年2月末,锦海三大队的施工人员回到了三线,年前在建的铸、焊工房项目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作为厂区基建技术管理协调及质量监督的魏得全、杜开海,每天都会在各个工地上坚守。

三大队工人回到工地后的第一项任务是清理场地,其中最难清理的当属杯形基础柱洞。

经过一冬的积累,积雪和灰土使得柱洞里的杂物堆积得与地面齐平。

三五个工人站在柱洞边缘,先用锹镐向下挖掘,挖了一会儿后,在上面够不着了,便直接跳进柱坑里继续清理。

当力工们进行清理时,老师傅开始对去年现场预制的牛脚柱进行测量检查。

检查完毕后,老师傅安排吊装工用撬棍撬起牛脚柱,并垫上滚木。

这时,柱洞清理的工人报告:“清理完毕。”

魏得全、杜开海以及三大队的老师傅随即过来检查。

老师傅检查后提出要求:“墙、底、角必须露出混凝土,尤其是底角不能有杂物,得像清理家里的炕桌一样干干净净才行。”

力工们于是再次下到柱洞继续清扫。

与此同时,吊装工用滚木及撬棍移动牛脚柱,使其来到柱洞口。

老师傅走过来,用脚和手进行丈量,一边比划一边指挥:“向左动一动,向后移一点。”经过几次微调后,老师傅满意地点了点头,并安排几名力工协助吊装工对牛脚柱进行吊装捆扎。

几名吊装工扛着抱杆走了过来,老师傅安排他们组装抱杆。

抱杆一节一节地安装,每安装一节都要紧固螺丝,以防松动。

当组装到高于牛脚柱半米多的时候,一名工人喊道:“师傅,抱杆安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