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34章 南洋季风(1 / 2)

1910年4月5日,新加坡丹戎巴葛港的蒸汽货轮汽笛轰鸣。小李蹲在码头暗处,望着信鸽扑棱棱飞向北方,鸽尾绑着刻有「工」字的竹片——那是南洋匠人公所的密信。

验货员递来浸着海水的帆布包:「闽赣春砂混了槟榔屿竹碳,」他掀开包角,露出底下压着的贝多罗叶,叶脉间用蜡笔描着七衡图轮廓,「三十六个工坊主按您说的,把砂粒铺在椰壳里,等雨季一冲,就是现成的磁导迷宫。」

小李捏碎竹碳粉,颗粒中滚出一颗细小的铜珠——这是天宁寺的回复暗号。他想起上个月陈阿水的密信:「洋人有x射线,咱们有季风和海浪。」于是他让南洋匠人把算筹刻纹藏在棕榈叶叶脉里,用咸水浸泡后,叶脉收缩会显形出只有铁锚堂能识别的星图。

三日后,天宁寺地宫。王阿福接过信鸽带来的椰壳,撬开塞子倒出潮湿的砂粒,里面裹着一片贝多罗叶,叶背写着:「竹制差分机已试造,用椰子油润滑齿轮。」

陈阿水用算筹挑起砂粒,在油灯下细看:「他们把七衡图摆成了星盘形状,」算筹敲在铜盆边缘,发出清脆的共振声,「当柏林的磁导炮扫过这片砂堆,会以为自己撞上了移动的北斗七星。」

王阿福递来一份褶皱的报纸,新加坡《叻报》头版刊登着「德国炮管生锈」的简讯:「南洋的竹碳粉陷阱随走私到了欧洲,」他指着报纸角落的航运广告,「小李他们用香料船夹带的矿粉,把算理陷阱撒遍了半个地球。」

4月15日,保定府算理公示墙的蒸汽灯突然熄灭。陈启泰举着煤油灯冲进控制室,发现投影仪齿轮间卡着半片晒干的棕榈叶,叶脉纹路与算筹刻纹惊人相似。

「大人,津浦线的磁导数据全乱了!」技术员递来示波器纸带,波形像被无数无形的手撕扯过,「就像……就像有人在铁轨上敲梆子!」

袁世凯踢翻脚边的竹碳袋,忽然想起铁锚堂的「乱纹共振」——三年前他曾在汉阳铁厂见过类似的磁场紊乱,当时匠人说是「铁器生锈的自然现象」。

同一时刻,东京湾的「大和一号」试炮失败。松本正雄从炮管里挖出一团黏糊糊的东西,凑近闻见椰子油的香气——那是南洋匠人用来润滑齿轮的材料,此刻却在高温下形成致命的黏着层。

「这是婆罗洲的树胶!」松本捏着那团混合物,发现里面裹着细小的竹碳颗粒,「清国匠人用热带雨林的树胶,把我们的去磁工艺变成了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