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30章 磁导试炮(1 / 2)

1909年12月,德属喀麦隆杜阿拉港,赤道正午的阳光穿透蒸汽云团,西门子公司的「雷电号」货轮缓缓驶入杜阿拉港。甲板上,六门青铜炮管泛着冷光,炮膛内壁的抗磁砂涂层在高温下发出幽蓝荧光——这是磁导炮原型首次离开欧洲本土。

布劳恩站在船首,望着岸上荷枪实弹的德国士兵和远处用棕榈叶搭建的部落工坊,忽然想起施密特在洪堡实验室的断言:「非洲的地磁场纯净度比东亚高23%。」他下意识摸向怀表链上的抗磁砂坠子,却触到了前日汉斯提醒的警示:「清国匠人可能通过南洋走私竹碳干扰实验。」

卸货码头旁,二十名非洲搬运工在皮鞭下用原木撬棍挪动抗磁砂箱。他们腰间挂着椰壳水瓢,足下缠着树皮凉鞋,唯一的「技术工具」是刻着部落图腾的青铜撬棍——那是用本地陨铁锻打的传统器物。

汉斯指着搬运工的草鞋:「傅里叶变换显示,他们的鞋底纤维含有西非棕榈炭,但……」他忽然皱眉,「光谱仪检测到极微量竹碳颗粒,来源不明。」

布劳恩冷笑:「不过是季风带来的东亚浮尘。」他转身时,目光扫过搬运工肩头的麻袋——粗麻布上隐约印着「汉阳铁厂」的火漆印,三个月前正是这批麻袋装运了抗磁砂样本。

磁导炮组装现场,德国监工用皮鞭驱赶着赤膊的非洲技工。布劳恩注意到,技工们传递特斯拉线圈时,会用棕榈叶垫手——这是避免金属灼伤的本地智慧,却被监工斥为「野蛮习俗」。

「彭加勒的模型出错了,」施密特的电报从柏林传来,「赤道磁场波动比预计高1.2度,抗磁砂涂层出现异常锈蚀。」

布劳恩望着地磁仪剧烈摆动的指针,忽然想起清国匠人在闽赣矿脉的「高岭土伪装」:「让士兵检查所有矿砂——」他顿了顿,「尤其注意雨季前装运的批次。」

实验室帐篷内,x光片显示抗磁砂截面存在星点状阴影。施密特用镊子夹起样本:「像是某种有机纤维,燃烧后残留铁氰化钾。」

汉斯凑近显微镜:「结构类似清国的竹碳,但成分更复杂……」

「是西非棕榈炭与清国竹碳的混合物,」布劳恩突然开口,「通过南洋季风漂流,混入我们的矿砂供应链。」他调出物流记录,「上个月从新加坡转口的抗磁砂,竹碳污染率比正常值高37%。」

深夜,暴雨如注。布劳恩冒雨走向炮阵,却见两名非洲技工正在用棕榈叶擦拭炮管。他们见他走近,立刻跪拜行礼,手中的棕榈纤维上沾着某种红色粉末——那是本地巫医用于驱邪的赤铁矿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