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腊月,上海英租界「铁锚洋行」内,巴夏礼用放大镜审视新到的「伦敦算具」——黄铜纳皮尔算筹套装,每根筹柱刻乘法表,边缘预留便于刻纹的浅槽。「中国匠人习惯在工具刻记号,」他对助手华生说,「这些空白处,足够刻上火纹或商号标记。」
卯时三刻,太平军密使抵达洋行。来者呈上胡以晃《流水算图》抄本,图中以算筹符号标注的长江水脉节点,与巴夏礼通过传教士渠道获得的《长江水文辑要》暗合。巴夏礼取出一套「防水算筹」——竹筹表面涂覆鲸油防水层,筹孔穿细麻线可系情报纸条:「烦交胡大人,此筹浸油后可防水三日,适用于漕运测算。」密使误读筹底「hS」刻痕为「火水」暗语,实则是巴夏礼英文名缩写。
巳时,铁仙会灰衣人潜入洋行后巷。巴夏礼从暗格取出一箱齿轮,油纸印有「伯明翰造」字样,实为上海本地作坊仿制:「转告王五,这批齿轮模数与他改良的「轮轴算筹」匹配,但铸造龙纹炮架所需的精炼铜料,需加价三成。」灰衣人掀开衣襟,露出内藏的「算民」火漆印(铁仙会内部的匠人标识),巴夏礼挑眉:「听闻铁仙会铜料短缺,连铸币都掺铅,龙纹炮架怕是要偷工减料?」
未时,巴夏礼在浦江码头遇见曾国藩幕僚。对方递来胡林翼《湖北漕运算图》抄本,粮道节点旁用密语标注「需耐磨算筹」。巴夏礼展示「玳瑁算筹」样品,瑁片经鱼油浸泡后质地坚硬:「胡大人的棉油浸竹法虽契合东方材用之道,」他用算筹敲击船帮,「但西洋玳瑁制品在潮湿地带更经用——当然,成本亦高出竹筹数倍。就像贵军的滑膛枪标尺虽精,终究抵不过我们的黄铜齿轮耐用。」幕僚苦笑:「湘军粮饷全靠厘金支撑,胡大人说,算筹耐用,才能经得起层层盘剥,正如贵国齿轮需铜料充足,方能维持精密。」
亥时,巴夏礼在洋行地下室整理《中国算具考》手稿。烛光下,他将太平军「冰浸竹筹」置于英军「滑膛枪标尺」旁:东方算具以竹为骨,刻火焰纹为匠帮标识,经冰浸、棉油、桐油等传统工艺处理,虽能在冬季水测中凭借冰固竹性提升精度,却受时令束缚;西方算具如黄铜齿轮,虽能通过精密铸造实现模数化生产,却需专业匠师维护,且造价高昂,难以适应太平军流动作战中就地取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