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兰芳内附(2 / 2)

兰芳共和国议政厅内,羊皮纸地图在青铜灯架下展开,郑明祥的算盘珠沿着婆罗洲海岸线滑动,每颗算珠落下都精准对应着矿脉坐标。“看这处,”他的算盘在文莱湾重重一列,“荷兰人炸塌的竖井深二十丈,井壁倾斜七度,”他指尖划过地图上的焦黑痕迹,“若按槟城‘开方算图’,需松木支架三百二十根,每根取径九寸——陈老,你看岩层承重几何?”

老臣陈阿福的算盘几乎是砸在“坤甸矿”坐标上,算珠飞溅如落子:“兰芳矿工世代听岩声辨煤脉,此处岩层混着硫磺味,”他忽然凑近地图,苍老的指腹摩挲着褪色的矿脉线,“三年前荷兰人炸井时,我曾记下爆炸声的回音——七声重响,必是三层煤线。若用槟城的‘差分算’计算,每层可承重八十万斤。”

林福隆的算盘从旁切入,算珠在“时间栏”连加:“从槟城调铁匠三十人,兰芳出矿师二十人,”他的算盘珠在“物料”栏跳得飞快,“荷兰人留下的抽水机齿轮直径三尺,正好套入槟城的算珠纹轴承——七日可修复主泵。”三柄算盘在地图上形成三角,算珠碰撞声如战鼓,惊飞了梁上栖息的犀鸟。

竖井深处,槟城工匠林福隆跪坐在渗水的岩壁前,青铜算盘的横梁映着矿灯的豆油微光,他指尖抚过岩面的节理,忽然轻叩算盘:“此处石纹如‘九章商功’中的立方阵,”算珠在“井架”栏列成三乘五的矩阵,“三丈井架需松木十八根,每根凿榫七处,对应算珠七粒。”

黑暗中传来兰芳矿工的低唤:“林先生,向东三尺!”矿灯的光圈移过去,露出潮湿的岩层,水滴坠落的声音忽然变浊。兰芳老矿工蹲下身,将耳朵贴在岩面上:“听这回声,煤层至少厚五尺,”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嵌着煤屑,“三十年前我爹就是在这样的岩层里找到主矿脉。”

两柄算盘在测量绳两端同时翻动,林福隆的算珠在“深度”栏加到七丈,兰芳矿工的算盘则在“储量”栏叠出三列。荷兰人遗留的抽水机横在巷道深处,铁锈覆盖的齿轮间,“槟兰同辉”的篆文正在被重新凿刻,槟城铁匠的錾子与兰芳工匠的锤子起落有致,算珠纹与狮纹在齿轮轴上渐次浮现。当第一根松木井架竖起时,不知谁起了个头,低沉的《开矿歌》在巷道回荡,歌词里混着槟城的闽南语与兰芳的客家乡音,算珠声作节拍,矿锤声当和弦。

晨雾渐散,“福兴隆号”的甲板上,侨民们正在用算盘清点物资,算珠声与海浪声应和。远处,兰芳矿工带着槟城的算盘下井,槟城工匠揣着兰芳的狮纹短刀巡岗,两社的命运,就这样在算珠的起落间,在权杖与算盘的交辉中,牢牢系在了婆罗洲的红土与南洋的碧波之间。嘉庆帝的朱批正从京城加急南下,黄绢上“海权在民,算珠为基”的御笔,终将与南洋的潮声、矿井的算盘声,共同谱成华人海权的永恒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