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兰芳内附(1 / 2)

紫禁城军机处的炭火在冬夜里噼啪作响,嘉庆帝的朱笔悬在《兰芳共和国归附表》上方,明黄绢帛上“愿率二十万侨民归附天朝,共守南洋海疆”的字迹还带着墨香。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垂手而立,案头摊开的《南洋舆图》上,婆罗洲的矿脉被朱砂标得通红。

“罗芳伯当年求附,先帝以‘天朝不辖化外’拒之,”嘉庆帝的笔尖轻点地图上的兰芳旧矿,“如今荷兰、英国在南洋横行,侨民屡遭屠戮——”他忽然抬眼,目光扫过图上星罗棋布的华人侨乡,“若再拒归附,南洋侨心将失,海权何存?”

殿外传来更鼓,嘉庆帝的朱笔终于落下,在表尾批下“准奏,设婆罗洲安抚司,赐‘福兴隆’官矿印信”。龙案上的青铜算盘突然噼啪作响,算珠自右向左连进三档——这架随驾三十年的算盘,此刻仿佛在为南洋海权的天平加码。

当京城的八百里加急圣旨抵达广州时,兰芳共和国大总理郑明祥正站在婆罗洲海岸,望着雾霭中的旧矿遗址。狮纹权杖上的红宝石映着潮光,与他收到的“福兴隆官矿”印信上的蟠龙纹交相辉映。圣旨里“以算盘固海疆,凭侨心筑长城”的朱批,让他想起二十年前父亲临终的话:“若兰芳有朝归附天朝,定要让每寸矿脉都刻上华人的算珠。”

槟城码头的晨雾浓稠如化不开的墨,却掩不住“福兴隆号”甲板上蒸腾的热气。郑明祥立在船头,狮纹权杖顶端的红宝石在晨曦中流转,映得他眉间的朱砂痣愈发鲜红——那是兰芳华人传统的“拓荒印”,象征着对婆罗洲土地的誓约。他身后,槟城华人商会会长林福隆紧攥青铜算盘,算珠在晨露中泛着冷光,与他腰间的家传罗盘相互呼应。千余侨民列队如林,狮纹短刀的皮革刀柄与算盘的梨木框架在雾气中交错,仿佛在编织一张横跨海陆的密网。

“福兴隆号”的船舷上,新绘的“槟兰合璧”纹章还带着金粉的涩香。十二道算珠纹路环绕着中央的狮旗与侨旗,暗合十二时辰方位,每道纹路末端都刻着极小的《九章算术》公式——这是槟城工匠连夜凿刻的,寓意两社协作如算珠般严丝合缝。船头的望楼传来了望员的号声:“涨潮三分,罗盘偏东二度!”林福隆的算盘立刻翻动,算珠在“潮汐表”栏快速归位:“启锚!按槟城‘更路歌’第三段,过浅滩需左五右三。”

话音未落,甲板两侧的侨民同时动作:二十名兰芳水手冲向锚链,狮纹短刀咬在齿间,徒手转动磨盘般的锚轮,棕红色的肌肉在雾中泛着古铜光泽;三十名槟城舵工则围聚罗盘,林福隆的算盘每落一颗珠,他们便调整一次船舵,舵柄上的算珠纹与船舷纹章遥相呼应。雾气中传来锚链出水的闷响,混着不知谁的低吟——那是兰芳矿工在哼唱《坤甸开矿谣》,曲调里裹着婆罗洲红土的厚重,与槟城水手的《渡海令》渐渐合流,形成一种奇异的和声。

船首劈开晨雾的刹那,阳光突然穿透云层,将“槟兰合璧”纹章投射在海面,十二道算珠纹路化作十二道金色涟漪,向四周荡开。郑明祥忽然伸手按住林福隆握算盘的手,狮纹权杖与青铜算盘在晨光中相触,两种截然不同的器物却在掌心传来同样的震颤——那是千余侨民的心跳,是对故土的执念,更是对南洋海权的渴望。远处,槟城的老船工正在给年轻一辈讲解纹章奥秘:“这十二道纹路,道道菜着咱们华人在南洋的时辰——子时开矿,卯时出海,申时收帆,每一刻都算得精精明明。”

雾散处,婆罗洲的轮廓已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那里有兰芳的旧矿在等待,有槟城的算盘在召唤。林福隆望着渐亮的海面,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算盘珠子拨弄的,从来不止是数目,是咱们华人在南洋的根。”此刻,算珠上的晨露正滴入大海,化作千万点微光,如同千万颗归心,在浪涛中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