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炮战英舰(2 / 2)

“安澜号”的探照灯照亮英舰“伊丽莎白号”的船名时,陈阿福想起在巴达维亚看到的荷兰战俘:“红毛人的战争,”他对炮手说,“不过是让更多土着看清他们的贪婪。”水雷爆炸的火光中,英国舰队的阵型愈发混乱,而清国战船始终围绕着侨商聚集的浅滩区机动,用炮火编织起保护的屏障。

是夜,当帕默斯顿在旗舰会议室看到清国的《护侨宣战书》,才发现自己陷入了道义的泥潭:“贵国舰队在马六甲海峡多次袭击清国商船,扣押侨胞三百二十七人,”文中附带着侨商的血手印和荷兰幸存者的证词,“今特起水师,护我侨民,正我海权。”这些数据,比炮弹更精准地击中了英国的殖民软肋。

三天后,当英国舰队在深水区清点损失,帕默斯顿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的失败,始于开战理由的先天不足——英国为垄断而战,清国为护侨而战;英国靠武力威慑,清国靠数据证明。而马六甲海峡的每块暗礁、每片浪花,都在清国的实测数据中,成为正义的注脚。

伦敦《泰晤士报》的社论后来不得不承认:“清国的开战理由,藏在他们随身携带的算筹里——那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实则是千万侨胞的生存希望。当英国舰队的炮火试图摧毁这些算筹,就注定了在道义与战术上的双重失败。”

马六甲海峡的硝烟中,清国水兵们在破损的战船上修补“护侨”军旗,旗面上的弹孔与算珠纹交相辉映。这场以数据为刃、以正义为甲的海战,让南洋的天空第一次清晰地映照出:蒸汽时代的海权之争,从来不是单纯的舰船对决,而是两种文明模式——掠夺与共生——的终极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