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宾席上,董书砚夹了块油焖笋丢进董景铄碗里:“想什么呢,快吃。”
油亮的笋块砸在碗中,溅起的汤汁星星点点落在董景铄的长衫上。他手忙脚乱地抽出帕子擦拭,余光却被对面女眷席的动静勾去。
巧姐儿吃得急,嘴角沾了蛋羹碎屑,禾穗见状,动作轻柔地替巧姐儿擦嘴角,垂眸时睫毛在脸颊投下蝶翼般的阴影,轻声哄道:“慢些吃,没人和你抢。”
董景铄望着那一幕,喉头发紧,手中的竹骨筷子险些滑落。
“出息。”董书砚瞥见自家侄子不值钱的模样,眉梢挑起一抹戏谑,筷子敲在他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盯着看再久,那也是你姑母。”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冰锥。
董景铄错愕抬眼,正对上董书砚似笑非笑的眼神。那双眼里映着他慌乱无措的模样,带着看透一切的了然。
他的脸“腾”地烧起来,像是被人扒光了衣裳晾在雪地里,连耳尖都泛起诡异的红。慌忙低头扒饭时,一粒米呛进喉咙,他剧烈咳嗽起来,眼眶瞬间红透。
周围投来的目光如芒在背,可比起胸口翻涌的酸涩与难堪,这点窘迫又算得了什么。他死死攥着筷子,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却怎么也压不住心底漫上来的委屈——是啊,再怎么看,也只能是姑母。
待丫鬟们撤下膳席,厅内浮起淡淡茶香。董母用绢子抿了抿唇,看向低头照顾巧姐儿的禾穗:“客院已经收拾妥当,你爹娘明日到了便能安心住下。”
禾穗闻言连忙起身,福了福身子,声音轻柔却带着几分不安:“实在劳烦义母费心,本不该……”
“说这些见外的话作甚!”董母抬手打断,“你父母弟妹第一次进京,总得好好玩上几天。”
董母顿了顿接着说道:“京外的庄子也翻修妥当,只待他们玩够了再搬过去,还是像我先前提过的那样,庄子里的田地由得他们去安排,只你弟弟的书院名额还需得等等,过完年,开春考核通过便能进书院了。”
禾穗眼眶瞬间泛红,再次屈膝行礼,声音哽咽:“义母大恩,禾穗无以为报。”她垂眸时,睫毛上已凝了泪珠。“爹娘如今不仅有安身之所,连弟弟的前程都……”
“快起来,快起来。”董母说着,示意丫鬟上前扶起禾穗,自己也伸手握住她冰凉的手。
董书砚晃着手中的茶盏,似笑非笑地瞥了眼站在角落的董景铄。
董书砚调侃道:“要说咱们景铄,才是最上心的。我听说他为了安置伯父伯母,可跑去园子里去摘了不少红梅送去插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