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陈乐书和叶乃芬等造舰处的新秀都是120毫米副炮的支持者,他们的观点是:“以驱逐舰为目标的反雷击作战才需要6英寸以上的火炮,大型主力舰的作战目标是对方的大型主力舰和巡洋舰,那些携带远程鱼雷的敌方驱逐舰完全可以交由一同出航的驱逐\/巡洋舰处理”!
而且“就算是主力舰单独行动,考虑到实战中的情况,绝大多数的鱼雷攻击都是从本舰的2点钟至10点钟方向这个扇形内发起的,而新战舰的最高航速推定在30节以上,也没那么容易被抢占发射阵位。”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刘丰的支持,他认为今后航空兵的作战效能会大幅提升,40毫米和20毫米口径速射炮的杀伤范围不足,防空作战的首要目的不是杀伤敌机,而是驱散或阻止敌军进行有效攻击。
像“标枪”这样的双翼飞机还好说,倘若遇见突防速度超过400km\/h的新型号,进入40毫米机关炮的杀伤范围后一分钟之内就能以编队形式实施攻击,所以最好能够有一型100毫米以上的火炮作为远程防空炮驱散敌编队,构成由三种不同特性武器组成的防空圈。
而在陆上测试时,这种炮塔化的副炮由于有完整的扬弹和装填机构,能够将射速压到16发\/分钟的优异水平,最大射击仰角也能够达到75度,足以胜任远程防空炮的工作,这是六英寸级别副炮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所无法做到的———即使将其进行炮塔化也一样!
即使是魏季渚等保守派在进行了计算后也不得不承认,如果选用152毫米口径副炮,确实需要再开发一型102毫米炮作为防空的补充,不过他们也给出了折中方案,即“在中轴线首尾各安装一座三联装6英寸舰炮,两舷安装102毫米带扬弹机的甲板炮座以辅助防空”,这一方案的重量控制的甚至比纯120毫米炮方案还要好。
最终,争执不下的两派人将方案呈到了楚清面前,楚清又召集了几位舰队高层以及主力舰舰长们集体讨论,最终力排众议拍板选定了这个18门45倍径120毫米副炮高平两用的方案。
按照蓝星的经验,6英寸级别的火炮想要实现高平两用至少需要相当于1945年的技术水平,现在6英寸火炮即使强行提高仰角“高平两用化”,装填机构也无法支持大仰角下的持续射击,至于增加102毫米炮为补充……楚清认为这完全是自找麻烦和画蛇添足,何必为两种口径的副炮又准备两套人员、火控和指挥系统、研发两种不同的弹药呢?
152毫米炮反水面舰艇雷击的能力确实更出色,可也要有雷击舰艇可反才能体现出来,现在当世第一的驱逐舰依然是楚清手里的那些莎士比亚级,而最出色的通用轻巡洋舰则是凌海级,楚清不认为那几个吃过大亏的主要对手还会选择与沧东对拼水面舰艇,如果双方调换位置,他肯定也会从空中尝试打开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