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万寿节贺礼(1 / 2)

万寿节是不输元旦的大日子,往年不是整寿,皇上大多下旨简版,今年是六十岁整寿,和往年可不一样,就千叟宴就能看出一二。

四爷出门的时间早,身为皇子亲王,进宫也是最早的一批,可也不是进了宫就能见到皇上的。

皇上用过早膳后,身穿一身明黄色的龙袍,来到太和殿,端坐在龙椅上,王公、百官及外国使臣朝贺

外国使臣和地方官员的贺寿礼,是提前送到京城的,万寿节当日,太和殿的大朝会,由皇子开始依次献上早就准备好的贺寿礼。

贺寿礼不是说选一件贵重的东西送上就行的,进献寿礼以九件为一组(称“一九”),最高可达“九九”八十一件,常见寿礼包括如意、寿佛、书画等物品。

皇子中,因为大皇子胤褆,和废太子也就是如今的二皇子胤礽,都已经被皇上圈禁,即便皇上万寿有大赦天下的恩典,却并未让他二人出来参加万寿节。

这种做法,表明皇上将二人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剥夺的十分彻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直到如今,朝堂上仍有人不死心,皇上的态度若是松懈半分,只怕就会有官员如像苍蝇一般围上去。

胤褆和胤礽虽被圈禁不得出,却有弘昱和弘皙两位皇孙代为祝贺,不过两人是小辈,皇子排在首位的三皇子诚亲王胤祉,之后是四皇子雍亲王胤禛。

贺礼数量多,不过大多数都是中规中矩的物件,四爷的贺礼中,最出彩的两样,一是九件万字福寿纹祭红釉瓷器,二是命人绘制的耕织图。

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的《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获得吴皇后题词。

皇上还专门召见他,并将其《耕织图》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此后,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楼璹的《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在任县令时,跑遍治下十二乡及周边地区,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

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从《收割》图中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

《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各种形式的《耕织图》鼎盛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