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高一生活过得充实,除开每月一次回家的周末,其余周末全部泡在教室、阅览室、新华书店。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上,但学习成绩仍保持上不去下不来的中游。通过书籍跟李桐的相处渐多,互相探讨对书内容的见解,李桐所看书籍,都是崔琰推荐帮他从书社借或者新华书店购买,为了不影响她正常的学习,再三嘱咐一定要空余时间看,不能像他一样,作业完成,一门心思全铺在各种书籍之中。
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跪在母亲面前背诵的家训第三条: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子孙虽愚”是谦辞,读书才是重点强调。可见,无论贫富,读书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
作家麦家说,“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学识,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崔琰觉得,读书是一种慰藉心灵的方式,读书让他看得更辽阔,感受得更细腻。与李桐分享阅读后,更让她有种奇妙的感觉,相濡以沫的藕断丝连。看更多的书,发现好书,分享给李桐,再互相思维碰撞,他太喜欢这样的感觉。对李桐的倾慕之意,仍未表达,当下以朋友的相处更有利,内心告诫自己不要急,徐徐图之!
上午的语文课彭伟老师讲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上次就给李桐借了这本长篇散文集。史铁生的书崔琰暑假就在看,对他的冲击很大,感触特别深,能从悲惨命运折磨、抱怨世界不公中出来成为傲然挺立的人,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勇气。
课后老师布置《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崔琰想写点东西的欲望强烈且酝酿许久,晚自习其他各科作业完成后提笔一口气写完《我与地坛》读后感,憋在心中的郁气散开,心情瞬间舒畅!第二天上课前上交。
第三天语文课,彭伟老师开始点评读后感。“这次大家的读后感整体都不错,其中崔琰同学的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在高一能有这样的见解很难得。”老师扶了扶眼镜说:谁来念一下崔琰的文章。林悦想第一时间看到文章,举起手。老师示意她站到讲台上来念。
开学前的暑假我已读过《我与地坛》,找资料去了解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感触很深。这几天一直在想假如自己处于同样的困境,自己会如何去做,能让不幸人生仍过得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对一个才高一的学生来说话题显得有点沉重。
瘫痪前的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中学在清华附中就读,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21岁,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这对一个正处于意气风发、挥洒青春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充满了暴躁和绝望的情绪,家那边荒芜的园地给了他心灵的栖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给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铁生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地思考着人生,寻找希望。终究凭自己顽强的精神意志,走出阴霾。
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是不会想意义的,只会想“一日看尽长安花”。人在开心的时候,也是不会想意义的。我从来没有看过一个爱打游戏的人,打得正嗨的时候,会突然冒出来一句,“这个游戏有什么意义?
人在什么时候会谈意义呢?往往是在失意、迷茫、忧虑、挫败,或者对某个想法、信念产生动摇的时候,陷入虚无的时候,求生欲减弱的时候,就会容易化身哲学家,思考人生。
肉身和精神双重打击后的作者接受现实、坦然面对,从此史铁生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
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