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裂缝里的抉择(1 / 2)

“五年。”

这个词在他齿间碾过,像嚼碎一块冰。五年不回来,五年不见她,五年把那些查到的肮脏东西烂在肚子里——换李桐从此清净。

值不值?

李桐被堵在巷子里、拿刀威胁李桐、割伤又打着“意外”剐蹭名号……这些玩意儿在法律眼里算什么?寻衅滋事?连轻伤都构不成的把戏,关几天就放出来,然后变本加厉。他崔琰能二十四小时守着她吗?

可手里的东西不一样。赵猛家背后那人的账本、洗钱的流水、甚至……那几段录音。真要掀出来,够一群人把牢底坐穿。但代价是什么?对方狗急跳墙,李桐第一个遭殃。他崔琰可以玩命,但她不行。

崔琰坐在书桌前,使劲的想整个事件,把各个环节串起来想,对自己有利的,不利的.......

赵猛家的软肋:

正在推进的项目,如 “幸福家园”,可能涉及更大利益输送,经不起深度调查;

家庭内部权力结构,母亲在发改委、舅舅在公安局,存在利益关联,一旦某一环被查,全盘皆危;

关键细节:老黄提到 “县二中塌楼埋了十七个孩子”,若该事件与赵猛家直接相关(如偷工减料、审批舞弊),即使证据不完整,也可能触发公众怒火,成为政敌攻击的把柄。

如果把查到的东西摆到明面上,赵猛家需要 “止损”,用最小代价换取崔琰 “暂时封口”;崔琰则需 “保底”,先确保李桐安全或阻止当前恶行,为后续调查争取时间。

非法取得的证据,如老黄,有些私闯工地获取的实物,虽不具备司法效力,但能引发舆论关注或上级调查;也够他们赵永坤家喝一壶的。

如海砂、螺栓仅指向工程质量问题,未直接关联赵猛家的贪腐或犯罪,需进一步链条才能形成完整指控;要成为闭环的证据链条,当前在手上的证据是不够的。

涉及更高层保护伞的证据,比如老黄提到的 “层层关系网”,递出可能遭反噬,需更隐蔽的博弈方式。

崔琰暗想:手握这些,能发挥出最大效应的就是,赵猛家明知证据若扩散可能 “撕开缺口”,即使当前无法定罪,也会忌惮 “舆论发酵→上级介入→拔出萝卜带出泥” 的连锁反应。对犯罪者而言,潜在风险比现有证据更致命。

也是证据的威慑价值大于法律价值

崔琰觉得证据虽不完整,但能精准戳中赵猛家的痛点:工程腐败与 “县二中废墟” 的死亡事件挂钩。

崔琰的“学生身份”具有道德优势,若鱼死网破,赵家可能要要背负舆论的谴责罪名。这也是崔琰不愿意的,自己陪上一身,可能都得不到想要的,不如索性先双方制衡,提出各自的条件,达成短暂的平衡。

赵猛家需要 “止损”,用最小代价换取崔琰 “暂时封口”;崔琰则需 “保底”,先确保李桐安全或阻止当前恶行,为后续调查争取时间。

如果把查到的东西摆到明面上,赵猛家需要 “止损”,用最小代价换取崔琰 “暂时封口”;崔琰则需 “保底”,先确保李桐安全或阻止当前恶行,为后续调查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