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七日下午收市前,沈浪和黄有为来到位于皇后大道的远东交易所。
这几天,沈浪让黄有为将之前借的高利贷和亲戚朋友的钱全都还了,最后还剩600万。
玻璃门推开,这里与香港会交易大堂不同。这里的股民精英阶层比较多。
沈浪穿着的确良衬衫,与周遭西装革履、雪茄烟气缭绕的景象格格不入。
沈浪示意黄有为去办理一下交易账户。黄有为走到一个年轻交易员的窗口前,公文包放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台面上,发出轻微的“嗒”声。
“先生,办什么业务?”交易员阿昌头也没抬,手指在单据堆里翻飞。
黄有为没说话,只是从包里取出厚厚一叠银行本票,沿着台面推了过去。
阿昌随意瞥了一眼,手指瞬间僵住,瞳孔骤然收缩。
那叠本票的总金额为六百万港币。
这是一笔足以让任何一家银行分行经理亲自接待、让小型上市公司老板侧目的巨额财富,足以在中环核心地段买下整层优质写字楼!
他猛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打量着黄有为的面孔。
“开户。”黄有为的声音不咸不淡,顺便将自己的身份证明和银行账户资料递了过去。
阿昌听闻没让黄有为等多长时间就办理好了交易账户。
“全仓。”黄有为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买入长河实业。现价,拆分成数十笔委托单,隐蔽入场。”
阿昌喉咙干涩,声音有些发颤:“先生,长河实业?现在地产股行情不明朗,李生最近……”
“执行。”沈浪在一旁重复,目光平静却带着无形的压力落在阿昌脸上,“所有资金,务必在收盘前完成建仓。”
他深知六百万的本金在这个年代已属巨鲸,必须小心潜行,避免惊动池水。
指令通过老式的内线电话,化作交易池中数十笔分散但坚决的买单。
当日下午收市,长河实业报收于每股 5.2 港币。
次日,八月二十八日。交易大厅的电子报价板刚跳动不久,长河实业的股价便如挣脱了缆绳的巨轮,在持续涌入的强大买盘推动下强势上攻。
开盘跳涨,买盘汹涌而坚定,分时图划出一条陡峭而几无回落的上升斜线。下午三点收市钟敲响,报价板上的数字定格在 6.1 港币。
阿昌拿着交割单跑过来时,嘴唇都在哆嗦,看向沈浪的眼神充满了近乎迷信的敬畏。仅仅一天,600万本金变成了704万!
沈浪只是接过单据,扫了一眼,微微颔首,将单据仔细收进那只不起眼的公文包。
神迹,持续上演。每一次操作,本金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
八月二十九日,“九龙仓,现价12.1港币,全仓买入,分散挂单。明日目标价14.0港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