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日,沈老三前一日的时候托人告诉沈浪已经和向阳公社那边说好,那批废弃的石英砂可以低价供应给沈家裕这边。
等到今天早晨石英砂到位后,沈浪和沈老三组织村里青壮年将那个玻璃磨具和工具组装了起来,试着做了做。
技术是拦路虎。做出来的玻璃根本就不能用,不是气泡太多,就是不能成型等问题。
每次失败,沈浪都感慨自己怎么在系统里抽奖抽不出玻璃制造工艺的技能。
沈浪找妻子苏晚晴帮忙:“晚晴,你们规划研究院里的资料室或者市图书馆,有没有那种介绍基础玻璃制造工艺的书?科普的也行?我有点兴趣想看看。”
苏晚晴知道沈浪这段时间因为沈家裕玻璃厂的事情正在愁眉不展,很爽快的就答应帮沈浪找一找。
很快就从市图书馆借来一本《日用玻璃制造简述》和几本《科学画报》相关的过期期刊。
沈浪又去外贸局找到刘成彬:“成彬,你们外贸局有没有那种介绍国外小工厂的、不涉密的画报或者简介?比如小玻璃作坊啥的?我们村几个知青好奇,想开开眼界。”
刘成彬心照不宣,弄来几本过期的、介绍第三世界国家小工业的英文画报。
沈浪自己则一头扎进这些资料里,结合那堆“捡来”的模具,在村里找了个废弃的砖窑边角,带着几个读过初中、脑子灵活的知青和两个手巧的老窑工,开始了土法试验。
他们用耐火砖砌了个小小的坩埚炉,用焦炭做燃料,用脸盆、搪瓷缸当容器,按照书上模糊的描述和图片的示意,尝试着配比石英砂、纯碱、石灰石粉。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玻璃液凝结、气泡太多、模具炸裂、颜色浑浊……过程异常艰辛,浓烟熏人,高温灼烤,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让这群“土专家”兴奋不已。
沈浪利用每个周末和下班后的时间泡在这里,眼窝深陷,手上烫了好几个泡。
玻璃制造不同于砖瓦,涉及高温、燃料、有一定危险性,且属于非传统社队项目。
公社的批准权不够了,需要县工业局甚至县革委会主管工业的领导点头。阻力很大。
沈浪通过刘成彬父亲的关系,非常隐晦地了解到县革委会分管工业的冯副主任这位领导比较务实,对解决就业问题很关注。
这次沈建国没等沈浪去找关系就主动站了出来。这位退休老工人、老党员,腰板挺直,和同样一脸恳切的支书沈老三,直接找到了冯副主任。
他们没有提任何私人关系,沈建国以老党员的身份,朴实而恳切地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