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水资源: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地形条件,使得山西拥有众多河流,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省内黄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7.8% 。除了流经省界西、南两面长达965公里的黄河干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积大于平方公里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 ;流域面积小于平方公里、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中等河流有48条 ;流域面积小于1000平方公里、大于100平方公里的小河流有397条 。山西省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 。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因此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山西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8.8毫米,1956 - 2000年系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6.7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4.04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47.01亿立方米 。
三、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中期,山西就有文明活动的迹象 。周朝时,叔虞封地于唐,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始见“晋”称 。东周时期,赵魏韩三家分晋,于是山西也被称为“三晋大地” 。
(一)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并实行郡县制,今山西及周边部分地区为河东、太原、上党、雁门、代、云中六郡分辖 。西汉时期,今山西及周边部分地区为并州、幽州、司隶州三州管辖 。公元前200年,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率领四十万大军攻陷了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境内)城 。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结果中计,被匈奴大军围困在了白登山 。刘邦被围困了七天七夜,粮草断绝,情况危急 。这时,谋士陈平想出一条计策,他让刘邦派出使者去秘密拜见冒顿的阏氏(相当于王后),送上贵重礼物 。阏氏受到贿赂,便劝说冒顿单于放过刘邦,刘邦等人这才逃出了重围 。刘邦在经过了“白登之围”后,决定采用“和亲”来缓和汉与匈奴的矛盾 。此后,汉朝便开始推行把皇室的女儿嫁到匈奴的“和亲”政策 。西汉时经过长期的接触兼并,戎狄羌胡逐渐同华夏融为一体,山西境内基本上都是汉族了 。东汉时期,匈奴、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强盛起来,山西北部、中部、西部成为多民族聚居地区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今山西全境属魏国,国都洛阳,西南部属司州管辖,中部和北部属并州管辖 。献帝建安中,曹操分其众为五部,使散居于“晋阳汾涧之滨”,共有三万余落 。西晋时期,山西西南部属司州管辖(21县),中部、北部和东南部属并州管辖(45县),东北部属幽州管辖(1县) 。公元304年匈奴酋长刘渊起兵建国“汉”,随后其子刘聪打下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灭西晋,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上一百多年的“五胡十六国”割据一方的局面 。在此期间,山西境域为刘渊族侄刘曜创建的前赵、羯族首领石勒创建的后赵、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创建的前燕、氐族首领苻洪创建的前秦、氐族贵族姚苌创建的后秦、鲜卑族首领慕容泓创建的西燕、鲜卑族首领慕容垂创建的后燕、匈奴部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创建的北魏等国的领地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包括山西地区,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公元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 。大同石窟开凿于兴安二年(453年)至和平元年(460年)之八年间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山西绝大部分为东魏领地,南部余部为西魏领地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山西统一为北周领地 。
(三)隋唐至明清时期
唐时唐太宗认为山西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心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金元时期,山西又成为蒙金争夺焦点 。明清时期,山西的政治军事地位下降,但在经济方面,晋商开始兴起 。晋商从明初到清末,在商界活跃了长达五个多世纪之久 。晋商以诚信为本,经营项目广泛,包括茶叶、丝绸、药材、票号等 。他们通过驼队、船队等运输方式,将商品远销国内外,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到达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晋商的兴起也带动了山西城镇的发展,像平遥、祁县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留下了众多精美的晋商大院 。
(四)近现代时期
1949年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军区正式宣告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作为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煤炭开采、电力供应等方面,山西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西也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摆脱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四、经济发展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电力市场化改革位居中国前列 。曾经山西有着一煤独大的局面,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 。但近年来,山西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
(一)第一产业
202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92.48亿元,增长4.0% 。山西的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在经济作物方面,棉花、油料、蔬菜等也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运城的苹果、清徐的葡萄、平遥的酥梨等特色水果在市场上颇具知名度 。此外,山西的畜牧业也在不断发展,牛、羊、猪等家畜的养殖数量逐年增加,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肉、奶、蛋产品。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通过规模化养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模式,肉羊养殖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销售,带动了当地众多农户增收。
山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在设施农业领域,采用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技术,利用智能温控、滴灌等系统,实现了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反季节生产,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供应稳定性和质量。在智慧农业方面,部分地区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农田的土壤湿度、肥力、气象条件等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山西还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电商促销等多种方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沁州黄”小米就是山西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品牌,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同时,农产品加工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粮食加工、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例如,山西的老陈醋产业,通过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生产出多种类型的优质陈醋产品,在全国调味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并且一些品牌已经走向国际市场。
此外,山西依托丰富的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各地打造了众多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如以古村落文化为主题的晋城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貌,还能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生态田园风光为特色的长治振兴小镇,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吸引了大量周边城市的游客前来游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第二产业
山西的第二产业长期以来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煤炭产业在山西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煤炭产量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煤炭产业不仅为山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全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技术的进步,山西的煤炭开采逐渐向智能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开采效率和安全性。例如,一些煤矿企业引入了智能采掘设备和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采掘过程的精准控制和实时监测。
焦炭产业是山西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山西的焦炭生产规模较大。近年来,焦炭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推进清洁生产,采用先进的焦炉技术和污染治理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冶金产业方面,山西的钢铁、铝工业发展基础良好。钢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生产的高端钢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制造等领域。铝工业则形成了从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生产到电解铝及铝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部分企业在铝深加工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生产出高性能的铝合金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业。
电力产业是山西能源转化的重要领域。山西充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火电产业,建设了一批大型火电厂。同时,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在风电方面,山西利用北部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建设了多个大型风电项目;在光伏领域,通过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光伏电站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光伏发电规模。此外,山西还加强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将本地电力输送到京津冀等地区,提高电力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
近年来,山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煤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例如,太原重工在煤机装备制造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生产的采煤机、掘进机等产品技术先进,市场占有率较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山西引进和培育了一批相关企业,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体系。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山西重点发展碳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碳基新材料领域,山西在石墨烯、碳纤维等前沿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并应用于多个领域;半导体材料方面,山西积极布局半导体产业链,推动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提高产业竞争力。
(三)第三产业
山西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旅游业是山西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山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方面,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完整的明清县城格局、众多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展示了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云冈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精美的佛教造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是研究北魏历史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宝库;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佛教寺庙众多,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每年都有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太行山大峡谷以其雄伟壮观的峡谷景观、清澈的溪流和丰富的植被,成为游客亲近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芦芽山景区集山、水、林、草、洞、湖、泉、谷、庙、关十大景观于一体,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良好。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山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景区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交通建设,改善景区的可达性;建设一批高品质的酒店、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丰富旅游消费市场。同时,山西还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等方式,提升山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除旅游业外,山西的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在金融领域,山西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同时,积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在物流领域,山西依托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推广智能物流技术应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山西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电子商务方面,山西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推动传统企业开展电商业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消费升级。
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山西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广泛应用,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在太原、大同、临汾等城市,大数据产业园区纷纷落地,吸引了众多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开发企业入驻。这些园区不仅汇聚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还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数据人才,为山西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部分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旅游消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精准分析游客需求和偏好,为旅游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开发方向,有效提升了旅游服务的精准度和游客满意度。
山西的文化产业同样发展态势良好。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山西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事为代表的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影视制作领域,山西本土影视公司不断挖掘地方特色题材,创作了多部反映山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同时,山西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山西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一些博物馆和历史文化景区,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增强了文化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商贸流通领域,山西积极推进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太原万象城、长风亲贤商圈等商业综合体,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市民和游客购物休闲的热门场所。同时,山西不断优化商业环境,鼓励发展夜间经济,通过延长商业场所营业时间、举办夜间促销活动等方式,激发消费潜力。例如,大同古城在夜间推出灯光秀、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和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窗口。
此外,山西高度重视对外经济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举办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来晋投资兴业。同时,山西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工程承包等业务。在装备制造、煤炭能源等领域,山西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将山西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提升了山西经济的国际影响力。在对外贸易方面,山西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发展迅速,为山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