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撒马尔干决战(2 / 2)

第四天清晨,总攻号角响起。蒙古军的\"工程兵团\"展现出惊人的效率,他们用巨型木盾组成移动掩体,冒着箭雨将云梯架上城墙。重骑兵组成的\"敢死队\"身着重达30公斤的锁子甲,手持双刃战斧,踏着同伴的尸体强行登城。城墙上,花剌子模的突厥雇佣军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每一次劈砍都能带起血雾。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东门。蒙古军的撞城锤连续撞击12个小时,终于将厚重的铁门撞出裂缝。当第一匹战马冲破缺口时,守军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沥青,整个城门瞬间化作火海。但蒙古骑兵前赴后继,带着浸透冰水的毡毯冲入烈焰,用血肉之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

城内的巷战更是惨绝人寰。狭窄的街道上,蒙古骑兵被迫下马作战,他们的弯刀与花剌子模战士的长矛激烈碰撞。波斯风格的庭院里,妇孺手持菜刀与入侵者搏斗,清真寺的宣礼塔成为最后的狙击点。当夜幕降临时,城市的三分之二已陷入火海,幸存的居民蜷缩在地下室,听着头顶传来的厮杀声与惨叫声。

文明的陨落与重生

城破后的第七天,撒马尔干沦为人间地狱。蒙古军队开始了有组织的屠杀:男性青壮年被集体处决,妇孺被掳为奴隶,工匠则被烙上印记送往东方。但这场毁灭并非毫无章法,成吉思汗亲自下令保护城内的图书馆、天文台与灌溉系统,他明白,这些文明成果将成为统治庞大帝国的重要工具。

学者与工匠们被编入特殊队伍,他们携带的星象图、医学典籍和建筑图纸,后来成为蒙古人治理中亚的指南。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蒙古人用弯刀斩断了旧世界的枷锁,又用智慧编织出新的秩序。\"

撒马尔干的陷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经历了12天的血战与40天的屠戮后,人口锐减至不足十万。但废墟中也孕育着新生,蒙古人建立的驿站系统将这里重新纳入世界贸易网络,不同文明的交融在血与火中悄然展开。

当成吉思汗站在残破的王宫内,望着满地狼藉,他或许不会想到,这场战役的影响将远超军事范畴。撒马尔干的毁灭,既是旧秩序的崩塌,也是新文明的起点,它像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波及整个欧亚大陆,永远改变了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