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那么国家法制就无从谈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会重现,那么朱大壮一直以来努力营造的严格反腐的形象就会崩塌,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把法律当回事儿了。
尤其是现在还在世博会期间,全世界的目光都落在炎夏帝国的身上,这时候发生这种巨大丑闻,对于帝国形象也是重大打击。
所以朱大壮很是为难。
看到皇帝左右为难,深谙官场而且对政治理解颇深的邱敏给朱大壮出主意了:
“陛下,要想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又想做到公正公平,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法律规定怎么判就怎么判,谁也没有反驳的余地……”
“更何况……”
后面的话邱敏没有说出来,但是朱大壮明白,邱敏的意思是朱大壮滥用私刑太多,已经破坏了法制,这也是导致出现今天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
但是由于朱大壮是开国皇帝,还是朕即国家的那种实权皇帝,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罢了。
朱大壮老脸一红,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
确实,一直以来朱大壮执法的随意性太强了,经常是脑门一冲就大开杀戒。
尤其是还喜欢绕过司法系统直接动用锦衣卫来处置犯罪,这对于国家法制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朱大壮是个封建君主,那么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是朱大壮是要致力于建立法制体系和民主政治的,这当然与他的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所以面对邱敏的劝谏,朱大壮难得反思了一下。
于是他叫来郑毓秀,要求她主审此案,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来进行办理,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看到皇帝善于纳谏,知错就改,邱敏和郑毓秀相视一笑。
这个劝谏的时机选得非常好,让她们两个直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事实上,随着朱大壮的权威日重,敢于当面向他劝谏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但是外人只是看到了皇帝残酷暴虐,却没有看到朱大壮并不是那种传统的独裁皇帝。
皇帝在日常生活中不但平易近人,而且还会体谅人心,你只要找对劝谏的方法,皇帝是很容易虚心接受教导的。
尤其是朱大壮骨子里有一种严格尊重权利和责任的契约精神,从来不喜欢让别人替自己背锅也从来不喜欢干涉自己不懂的领域。
可以说朱大壮在尊重专业和权威方面比绝大多数人都做的更好,这也是他一个躺平天子照样能治理好国家的原因。
在朱大壮看来,皇帝是一个决策性和监督性岗位,手伸得过长就是在破坏政治生态平衡。
只有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恨不得事无巨细悉决于内的做法纯粹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当邱敏给出了专业性意见之后,朱大壮很自然地采纳了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