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墙堵漏,比糯米灰浆强十倍。\"
差役眼中闪过一丝贪婪:\"配方交出来!\"
鲁大山哈哈大笑:\"想要配方?叫贾世仁亲自来求我!\"
差役大怒:\"老东西找死!\"他拔出腰刀,\"给我拿下!\"
鲁大山动作极快,猎弓早已搭箭在手,嗖的一声,箭矢正中差役肩膀。其他官兵大惊,纷纷拔刀围上。鲁大山且战且退,竟以一把猎弓和铁锹与七八个官兵周旋,丝毫不落下风。
李辰浩躲在不远处的山石后,看得心急如焚。鲁大山虽勇,但毕竟年迈,时间一长必定力竭。他必须想办法相助。
就在这时,一个官兵绕到鲁大山背后,举刀欲砍。李辰浩不假思索,捡起一块石头全力掷出,正中那官兵手腕,钢刀当啷落地。
\"还有人!\"官兵们惊呼。
鲁大山趁机又射倒一人,大喊道:\"李大人快走!别管我!\"
李辰浩怎肯独自逃生?他拔出随身匕首,从藏身处一跃而出,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官兵。匕首寒光闪过,两个官兵应声倒地。李辰浩虽无长剑在手,但短兵相接的功夫丝毫不弱,转眼间又放倒一人。
\"是李辰浩!\"一个官兵认出了他,\"快发信号!\"
一支响箭冲天而起,在阴沉的天空中炸开一朵红色的烟花。李辰浩知道这是召唤援兵的信号,必须速战速决。
\"老丈,走!\"他一把拉住鲁大山,向山林深处撤退。
官兵们忌惮两人的勇武,不敢紧追,只是远远跟着,等待援兵。李辰浩和鲁大山借着熟悉地形,很快甩开了追兵,来到后山的一个隐蔽石灰岩洞。
\"老丈受伤了?\"李辰浩注意到鲁大山手臂上一道血痕。
鲁大山摆摆手:\"皮肉伤,不碍事。\"他喘着粗气坐下,\"看来贾世仁是盯上这里了。\"
李辰浩点头:\"他们必是得知老丈研究出了新材料,想要抢夺。\"
\"哼,二十年前说我异想天开,现在倒知道来抢了。\"鲁大山冷笑,\"李大人,你打算如何处置这配方?\"
李辰浩沉思道:\"当务之急是找地方大量烧制,用于堵住决口。但官窑不能用,私窑又不够规模...\"
鲁大山眼睛一亮:\"我倒有个主意。开封城南三十里有座废弃的砖窑,是前朝所建,规模不小。只是年久失修,需要整理。\"
\"太好了!\"李辰浩振奋道,\"只要有窑,原料可以从附近山中开采。\"
\"问题是人手。\"鲁大山皱眉,\"烧制这种材料需要熟练工匠,普通民夫干不了。\"
李辰浩眼中闪过一丝决然:\"灾民!决堤后十万灾民无家可归,若我们以工代赈,必有壮丁愿意出力。\"
鲁大山拍腿叫好:\"妙计!但如何避开官府耳目?\"
\"夜间作业。\"李辰浩胸有成竹,\"白天让工人们分散休息,入夜后集中生产。至于成品运输...\"他想起黄河上的渔夫和筏工,\"可以借助那些痛恨贾世仁的河工。\"
两人商议已定,待到夜幕降临,便悄悄摸下山,向废弃砖窑进发。
一路上,李辰浩注意到各村庄都张贴着他的通缉令,但奇怪的是,许多通缉令都被人撕去了一半,或是画上了丑陋的涂鸦。看来百姓对这位敢于调查决堤真相的官员,并非全然敌视。
三更时分,两人终于找到了那座废弃砖窑。虽然破败,但主体结构尚存,稍加修葺便可使用。更妙的是,窑旁就有一条小溪,方便取水;不远处还有黏土矿和石灰岩层,原料唾手可得。
\"天助我也!\"鲁大山兴奋地检查着窑炉,\"这窑比我山上的大十倍,一次能烧制上千斤熟料!\"
正当两人欣喜之际,溪边树林中突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李辰浩警觉地拔出匕首,将鲁大山护在身后。
\"谁?\"他低声喝问。
树丛分开,走出十几个衣衫褴褛的汉子,为首的正是那天在黄河边救起的老渔夫。
\"李大人别怕,\"老渔夫低声道,\"我们都是决堤后的灾民,听说大人被冤枉,特来相助。\"
李辰浩又惊又喜:\"你们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城里都传遍了,说李大人得了一种神泥配方,能堵决口。\"一个年轻汉子激动地说,\"贾世仁派兵到处搜捕,我们就猜大人会找地方烧制这宝贝。\"
鲁大山上前一步:\"你们愿意帮忙?这可是苦差事。\"
\"再苦也比饿死强!\"众人异口同声。
老渔夫更是直言:\"只要能治住黄河水,让咱们重建家园,豁出命去也值!\"
李辰浩眼眶发热。这就是百姓,他们不关心朝堂争斗,只求一方安宁。可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却为一己私欲,不惜让十万生灵涂炭!
\"好!\"李辰浩振臂一呼,\"今夜就开工!\"
灾民们早有准备,带来了简易工具和少量粮食。在鲁大山的指导下,众人分成三组:一组清理窑炉,一组开采原料,一组准备燃料。李辰浩则负责警戒和统筹。
天蒙蒙亮时,第一批黏土和石灰石已经堆成了小山。李辰浩命令所有人隐蔽休息,只留下几个哨兵警戒。
就这样昼伏夜出,三天后,第一窑熟料成功出炉。鲁大山亲自监督粉磨和配比,制成了数百斤灰白色粉末。
\"成了!\"鲁大山捧起一把粉末,激动得双手颤抖,\"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李辰浩立即组织最精壮的二十人,携带第一批成品,趁夜色赶往决口处实地测试。
决口处仍有官兵把守,但人数不多。李辰浩派老渔夫等人引开哨兵注意,自己则带着鲁大山和两个熟悉水性的青年,划着羊皮筏子靠近决口边缘。
\"就这里!\"鲁大山指着一处较小的缺口,\"先试一小段。\"
他们将预先制好的木框固定在缺口处,然后迅速将水泥浆灌注其中。仅仅两个时辰后,水泥便初步凝固,将汹涌的黄河水牢牢挡住。
\"神迹!这简直是神迹!\"随行的青年惊叹道。
鲁大山却摇摇头:\"这只是小试牛刀。要堵住整个决口,需要上百窑的产量,数千人同时施工。\"
李辰浩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河道总督府,眼中燃起斗志:\"那就造一百窑,动员一万人!贾世仁想掩盖真相,我们就用这'神泥'筑起一道无法摧毁的证据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