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 她指着扳机处的 “水” 字铭文,“雷生的第一件‘火器’,教会我们用弹道学原理播撒希望。”
三个月后,南海某沙漠化岛屿上空,编号 “小雷火” 的无人机群正在作业。这些模仿雷生灌溉器设计的播种机,将耐旱种子与纳米级甜火结晶混合,通过螺旋导流喷嘴形成旋转雾化轨迹。当种子落地,结晶会释放微量热量软化沙粒,正如八百年前雷生的彩虹播种法,让科技带上了温度。
火山湖岛的庆功宴上,雷生的飞天播种机模型被供奉在星火塔首层。铁木真用狼头旗剩余布料,为模型缝制了新的尾翼,上面绣着两族孩童共放风筝的图案。周益望着模型尾部的雾化出口,忽然想起苏月实验室的无人机航拍画面 —— 那些带着 “小雷火” 标志的机械,正在现代的天空中,续写着雷生五龄时创造的神话。
“周爷爷,” 雷生举着改良的灌溉器跑过来,枪管里装着新培育的夜光种子,“晚上也能播种啦!”
晶灯的光束穿过夜光水雾,在夜空中勾勒出巨大的火铳图腾,扳机处的 “水” 字化作闪烁的星点。周益知道,这杆小小的灌溉器,早已超越了工具的范畴 —— 当雷生扣动扳机,喷出的不是子弹而是希望,划出的不是弹道而是文明的抛物线,让火铳的 “射程”,从此指向了星空与土地的交界处。
现代实验室的培育箱中,源自雷生灌溉器的花粉正在与现代抗沙植物基因融合,其 dNA 链末端的螺旋结构,与 1287 年枪管膛线的磨损痕迹分毫不差。苏月望着显微镜下的基因图谱,忽然明白:真正的技术新生,始于让武器的精密构造,成为种子的摇篮,让战争的弹道计算,转化为播种的抛物线方程 —— 就像雷生在那个正月,第一次让火铳的金属腔管,奏响了水与光的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