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的砀山午沟村,暑热像蒸笼一样罩着大地。一个精瘦黝黑的少年蹲在李姓地主家的菜窖口,突然解开裤带,冲着窖内哗啦啦撒起尿来。老地主李翁拄着拐杖冲出来,气得胡子乱颤,一把揪住少年的耳朵:\"朱三!你爹好歹是个穷秀才,怎么养出你这么个混世魔王?\"这被叫做朱三的少年,正是日后颠覆大唐的朱温。他咧着嘴,嬉皮笑脸地吐着舌头:\"李翁,我这是给您'润土'呢!等秋天收萝卜,保准甜过蜜糖。\"(《唐语林》)
《旧五代史·梁太祖纪》里说他\"少孤贫,然勇有力,而凶愎(bi,意为固执暴戾)难制\"。这话一点不假。朱温十五岁那年,父亲朱诚病死,孤儿寡母实在没了活路,只能投奔萧县大户刘崇家做佣工。刘崇打心眼里瞧不上这个好吃懒做的小子,有次抄起拐杖就打:\"朱三!你要是能有出息,我就倒着在村里走!\"朱温拍着大腿,扯着嗓子回嘴:\"刘公您等着,日后我必定坐着马车来接你!\"(《云仙杂记》)更出格的是,他偷了刘家的铁锅去换钱,被追得躲进破庙,竟然指着神像破口大骂:\"你要是真有灵验,怎么不帮我大富大贵?\"
这些现在看来离经叛道的举动,却隐隐透着一股不甘于贫贱的野望。野史里说他出生时\"屋顶红光冲天,邻居以为失火,提着水桶来救,却看见婴儿安坐在红光之中\"(《唐语林》)。这当然是他称帝后附会的祥瑞,实际上他家穷得连包裹婴儿的襁褓都是用破布拼缝的。但谁也没想到,这个撒尿和泥的村痞,日后真的坐上了龙椅,成了搅动天下的人物。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黄巢的起义军如燎原之火,烧到了砀山境内。朱温眼睛一亮,觉得老天爷送机会来了,拉着二哥朱存就投奔了起义军。《新唐书·黄巢传》里说他\"勇冠三军,每战必先登\",这可不是吹的。攻打南阳时,他带着五十个弟兄,趁着夜色扎了几百个草人,密密麻麻插在唐军大营外。唐军哨兵看见黑影晃动,以为敌军劫营,万箭齐发。等箭射得差不多了,朱温一声令下,弟兄们从侧翼猛冲过去,硬生生缴获了上千车粮草——这招比黄巢常用的草人计更狠,直接断了敌军的口粮。
朱温打仗不光靠蛮力,更靠一肚子鬼主意。黄巢派他去攻打同州,他故意先连败三阵,丢盔弃甲往回跑。唐军主将王重荣一看,嘿,这草寇也不过如此,就率军倾巢而出,想趁势剿灭。没想到朱温在半路设下伏兵,等唐军追过来,伏兵四起,杀得王重荣丢盔弃甲。《玉泉子》里记载了一件事:他俘虏了唐军将领张郅(zhi),张郅吓得跪地求饶:\"我家里藏着万贯家财,放我回去,一定给您送来当军饷。\"朱温哈哈大笑:\"你的脑袋,可比钱管用多了!\"但转头他就把张郅的家产全部分给了士兵,既立了威,又收买了人心——这时候的朱温,已经懂得恩威并施的权谋之术了。
在黄巢军中的日子,朱温从一个普通士兵,靠着狠劲和诡计,一步步升到了将领的位置。他看着黄巢的大军攻城略地,心里却打着自己的算盘:这草头王能成大事吗?大唐虽然烂透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跟着黄巢,真的能有好下场吗?这些念头,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悄悄发芽。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朱温驻守同州,被唐军王重荣部围得水泄不通。他接连十次向黄巢求援,都被左军使孟楷扣了下来。眼看城里粮草将尽,军心浮动,朱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时,他的老婆张惠从长安偷偷送来一颗蜡丸。朱温剥开蜡皮,里面竟是一幅怪画:两条巨龙在天上打得难解难分,一条小蛇却悄悄钻进了石缝。他盯着画看了半天,突然拍案而起:\"黄巢猜忌心越来越重,再跟着他,早晚得死在孟楷手里!\"(《资治通鉴》)
更邪乎的是,营里来了个自称会望气的术士,指着同州城头惊呼:\"将军您看,这城头上王气冲天,但和黄巢那边的'冲天气'犯冲啊!您要是归降唐朝,将来必定成就大业!\"这话正说中了朱温的心事。当天夜里,他就杀了黄巢派来的监军使严实,开城向王重荣投降。见到王重荣时,朱温立刻换上一副可怜相:\"我本来就是砀山的一个老百姓,误投了黄巢的队伍,现在愿意归顺天子,为朝廷效力,赎我以前的罪过。\"
唐僖宗在蜀地接到奏报,高兴得直拍大腿:\"这简直是上天赐给我的上将啊!\"马上降旨,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还赐名\"全忠\",意思是希望他全心全意为唐朝尽忠(《唐语林》)。但僖宗不知道,这个\"全忠\",日后会变成\"全取大唐江山\"的\"全\"。朱温跪在地上接旨时,手指微微发抖——不是激动,而是憋笑,他早就私下跟部将说:\"天子赐我这名,怕是要我把他的江山全拿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