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大惊:“壮士厚赐,某何德何能?”虬髯客却正色道:“公勿推辞。某闻太原李渊已暗中招兵买马,正需军饷。此等珍宝,若助明主定天下,胜过埋在海底千年。”说罢,命人抬出一个紫檀木匣,内有兵书三卷,上刻“姜太公兵法”四字。“此乃某家传秘本,公可细研,必能运筹帷幄。”
正说间,探马来报:“报!太原方向尘土大起,似有军队开来!”虬髯客登高一望,只见北岸旌旗招展,中间一面“唐”字大旗格外醒目,旗下一员少年将军银甲白袍,正是李世民。“来得好!”虬髯客抚髯笑道,“公等且看某与这位秦王论一论英雄。”
片刻后,李世民已渡河登舰。他见舱内珍宝如山,却视若无睹,径直走到虬髯客面前,长揖道:“在下李世民,闻壮士有济世之才,特来相请。”虬髯客上下打量他一番,忽然哈哈大笑,伸手便要去摸李世民的头顶。李靖正要阻拦,红拂女却暗中扯住他衣袖。只见虬髯客指尖距李世民头顶三寸,忽然停住,叹道:“真天子也!某甘拜下风!”
说罢,虬髯客取过一杯酒,洒在甲板上:“某本有割据之意,今见秦王龙颜,知天命在唐。这三十六艘海船,便作为进见之礼。某当远走海外,另觅乐土。”李世民再三挽留,虬髯客却笑道:“天下已定,何需多我一人?公等好自为之!”说罢,命人启锚,十余艘巨舰扬帆东去,转眼间消失在水天相接处。
李靖得虬髯客资助,果然如虎添翼。他与红拂女星夜兼程赶到太原,将珍宝与兵书献给李渊。李渊见有如此巨财,又得李靖这等人才,大喜过望,当即拜李靖为行军总管,统领三军。红拂女虽为女子,却善观气色,常为李靖出谋划策,军中皆称“李夫人”。
大业十三年秋,李渊在太原起兵,以李世民为先锋,李靖为参谋,挥师西进。大军行至霍邑,遇隋将宋老生死守。时逢连阴雨,粮草将尽,李渊欲退兵,李靖力谏:“宋老生有勇无谋,可诱敌出战。”他与李世民分兵两路,李靖率奇兵绕到敌后,竖起“唐”字大旗,大喊:“宋老生已降!”隋军见状大乱,李世民趁机斩宋老生,攻克霍邑。
军至黄河,又遇秦琼、程咬金等瓦岗旧将。原来李密兵败,众将四散,闻李渊仁德,便来投奔。李靖素知秦琼忠义,便亲自出营迎接,红拂女更以姐妹之礼待众将家眷,一时唐军士气大振。唯有单雄信因与李渊有杀兄之仇,不肯归降,此是后话不提。
大军进至长安城下,隋将卫文升紧闭城门。李靖取出虬髯客所赠的《太公兵法》,夜观天象,选定冬至日攻城。是日黎明,李靖命士兵用“投石机”向城内发射“火炮”——此乃虬髯客从海外带回的硫磺火药,炸开城门一角。李世民率玄甲军率先冲入,李靖与红拂女坐镇中军,指挥若定。
城中百姓早已厌弃隋政,见唐军入城,纷纷开门相迎。卫文升兵败被杀,长安城遂告攻克。李渊入城后,废黜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大唐,是为唐高祖。李世民因功封秦王,李靖封兵部尚书,红拂女则被封为“平康郡夫人”,赏赐宅第无数。
一日,红拂女在府中设宴,邀李靖与秦琼等旧友相聚。酒酣之际,忽有下人来报:“门外有海船使者求见,言是虬髯客所遣。”李靖忙出门迎接,见使者呈上一封信,信中写道:“某已至扶余国,辅佐新主,一统海东。闻公等功成名就,不胜欣慰。天下事已了,勿念。”随信还附有明珠一斛,珊瑚树十株。
李靖读罢,望着东方大海,长叹道:“虬髯兄真乃旷古奇人也!”红拂女接过信笺,眼中泪光闪烁:“想当年灵石旅舍初逢,恍如昨日。今我等虽居富贵,却不知虬髯兄在海外可还安好?”秦琼举杯道:“此等高人,自有上天护佑。我等唯有尽忠报国,方不负三侠结义之情。”
从此之后,李靖南征北战,平萧铣、定辅公祏,北击突厥,西破吐谷浑,成为大唐开国第一名将;红拂女则在长安相夫教子,闲暇时便与虬髯客派来的使者通信,听闻海东诸国风土人情;那虬髯客果然在扶余国开创基业,成为一代雄主,后世史书称“海外虬髯国”。
这正是:
隋末烽烟起四方,三侠相逢意气扬。
拂尘一指江山定,虬髯跨海建殊方。
至今犹记灵石夜,酒酣肝胆照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