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执政,善于因势利导,转祸为福,转败为功。他十分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的权衡事情利弊得失。
管仲的施政,扩大了商业流通领域。进一步发展盐业、渔业。随着管仲施政的深入,齐国的商业愈发繁荣,街市上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然而,国内一些守旧贵族却对此不满,他们认为管仲的政策打破了旧有的秩序,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暗中联合起来,企图扳倒管仲。他们在朝堂上多次弹劾管仲,说他的政策违背祖制,会让齐国陷入混乱。
齐桓公也开始有所动摇,他找来管仲询问。管仲不慌不忙,拿出详细的数据和实例,向齐桓公阐述商业发展对齐国国力提升的巨大作用,又分析了守旧贵族的短视和私心。
齐桓公听后,心中疑虑尽消,更加坚定地支持管仲。管仲继续大刀阔斧地改革,不仅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还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为齐国日后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使齐国一天天强大起来,齐桓公开始膨胀起来,要做中原霸主。想做霸主,就得有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是有很多规矩的。不能无故攻打别的国家,要出师有名。
因桓公逃亡时曾路过郯国,郯国国君没有按礼数招待桓公。桓公二年,桓公以郯国无礼的罪名,征讨郯国,并灭了郯国。郯国国君逃到莒国。
齐国灭了郯国,诸侯并不服气,因郯国太小,没有什么震慑力。桓公放大目标,想起了几年前,公子纠曾避难鲁国,自己差点丧命,决定伐鲁。
桓公五年,齐出兵讨伐鲁国。鲁国将领师,带兵迎敌,因齐军势大,鲁兵大败。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鲁庄公割地求和,愿把遂邑送于齐。齐桓公同意了,并决定在柯地会盟。
鲁国上将军曹沫,对齐的讨伐忿忿不平。先是齐襄公淫乱鲁桓公夫人,进而杀害鲁桓公,因公子纠,三次讨伐鲁国。而攻城掠地据为己有。现在又逼鲁公会盟,欺人太甚。
齐欺鲁国人无人,我一定要给齐桓公一点颜色看看,会盟之日,曹沫暗藏尖刀。站在臣位,当齐桓公登上祭坛的一霎那,曹沫飞身跳上祭坛,一把尖刀直抵齐桓公咽喉。卫兵想上来保护齐桓公,已经晚了。
见明晃晃的尖刀直抵齐桓公咽喉,没人敢动。曹沫厉声说:“请齐君归还占领鲁国的土地。”
看到凶神恶煞般的曹沫,齐桓公胆怯了,答应了曹沫的要求。曹沫在祭坛上大声说:“齐君已经答应了,归还所有占领鲁国的土地。”
曹沫说完,扔下尖刀,回到臣子的位置。齐桓公的齐鲁会盟丢透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