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曹叡太和年间的军政大事(1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1710 字 15小时前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的正月,凛冽的寒风还未消散,战场上的硝烟却已弥漫开来。司马懿率领着大军,将新城围得水泄不通。这新城之中,正是反叛的孟达。司马懿巧用计谋,暗中策反了孟达的将领李辅和他的外甥邓贤。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李辅和邓贤偷偷打开城门,迎接魏军入城。孟达毫无防备,顿时陷入绝境。经过十六天的激烈战斗,孟达的反抗被彻底镇压,他本人也命丧黄泉。司马懿下令将孟达的首级砍下,送到洛阳,悬挂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示众,以此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平定孟达之乱后,曹叡对新城地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新城的上庸、武陵、巫县合并为上庸郡,把锡县单独设为锡郡,进一步加强了对这片土地的管控。

然而,魏国的边境并未因此而安宁。蜀汉的大将诸葛亮,亲率大军,气势汹汹地进犯魏国边境。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在诸葛亮的煽动下,纷纷背叛魏国,响应蜀军。一时间,魏国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大臣们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都慌了神,不知该如何应对。

曹叡却镇定自若,他站在朝堂之上,目光坚定地分析道:“诸葛亮向来凭借山川险阻来巩固自己的防线,这次他主动出击,虽然符合兵书里诱敌深入的战术;但他太过贪心,一心想要夺取这三郡之地,只知道进攻,却不懂得适时后退。如今,正是我们打败他的绝佳时机!”于是,曹叡果断下令,集结了五万步骑大军,准备迎击诸葛亮。他任命大将军曹真为关右都督,全面负责这场战事。同时,派遣右将军张合前往街亭,抵御诸葛亮的进攻。

张合领命后,日夜兼程赶到街亭。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街亭,张合与诸葛亮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张合指挥有方,魏军士气高昂,他们奋勇杀敌,将蜀军打得节节败退。诸葛亮见势不妙,只能无奈地率军败走。随着诸葛亮的败退,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重新回到了魏国的怀抱。

丁未日,曹叡为了鼓舞士气,亲自前往长安。他站在城楼上,望着归来的将士们,心中满是欣慰。为了向天下宣告魏国的胜利,曹叡发布了一道檄文,昭告天下,并传至益州。檄文中,曹叡严厉斥责刘备忘恩负义,逃窜到巴蜀之地;诸葛亮更是抛弃自己的父母之邦,投靠刘备,犯下诸多罪行。他指出,诸葛亮表面上打着辅佐幼主的旗号,实际上却贪图专权,虐待百姓,致使利狼、宕渠、高定、青羌等地的势力都与他为敌。如今,魏国大军士气大振,诸葛亮的军队望风而逃。曹叡还表示,他不忍心看到无辜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希望巴蜀地区那些被诸葛亮胁迫的将士、官吏和百姓,能够放下武器,归顺魏国。

夏四月丁酉日,曹叡结束了在长安的行程,返回洛阳宫。此时,京城中却流传着一个可怕的谣言,说曹叡已经驾崩,随行的大臣们要迎立雍丘王曹植为帝。从卞太后到朝中大臣,听到这个谣言后都惊恐万分。等到曹叡回宫,众人都偷偷观察他的脸色,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卞太后又悲又喜,想要追查谣言的源头,曹叡却大度地说:“天下人都这么说,我能追查谁呢?”随后,曹叡下令赦免了狱中除死刑犯以外的所有囚犯,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仁德。乙巳日,曹叡对在讨伐诸葛亮之战中立下战功的将士们进行了论功行赏,根据每个人的功劳大小,封爵增邑。

五月,干旱的天气笼罩着大地,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苦不堪言。六月,曹叡意识到国家的教育和人才选拔出现了问题,于是下诏说:“尊重儒家学说、重视文化教育,是国家推行教化的根本。近来有些儒官不称职,这样如何能宣扬圣道呢?要严格选拔博士,挑选那些有才能担任侍中、常侍的人。同时,各郡国在举荐人才时,要以精通经学为首要标准。”

秋九月,魏国的局势再次陷入危机。曹休率领着各路大军抵达皖地,与吴国将领陆逊在石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然而,陆逊足智多谋,他巧妙地设下埋伏,将曹休的军队打得大败。这场战败让曹休深受打击,乙酉日,曹叡为了安抚人心,立皇子曹穆为繁阳王。但不幸的是,庚子日,大司马曹休因战败而忧愤交加,最终含恨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