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文帝三辞(1 / 2)

白话三国志 诗韵拾梦人 1520 字 15小时前

侍中刘廙等人向曹丕上奏说:“陛下您凭借着大圣之人的纯粹美好品德,正逢天命的历数流转。观察天象,各种符瑞清晰显着;考察图谶纬书,相关文义光彩照人;审视人间事务,四海百姓齐心归向;参考前代历史,不同时代却有着相同的天命归属规律。然而您却坚决拒绝禅让的天命,不肯登上尊贵的皇位,您的心意诚恳,我们怎敢不遵从您的诏令呢?我们这就准备奏章,派遣使者呈递上去。”

曹丕回应道:“泰伯多次将天下相让,人们都找不到合适的言辞来称赞他的品德,孔子都赞叹他品德高尚到了极点,我又算什么人呢?怎敢不效仿这种谦逊的品德。”

庚申日,曹丕向汉献帝上书说道:“皇帝陛下:我接到了本月乙卯日的玺书,聆听了您的册命,内心十分震惊,精神恍惚,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了。之前我请求归还丞相之位,退回到封国,承蒙陛下恩准。我虽然没有古人那种衡量自身德行来决定进退的志向,但保全自身、顺应本性,确实是我内心的愿望。没想到陛下却降下这错误且过分的任命,发布这千载难逢的诏令,要把皇位禅让给我这个无德之人。我听说尧帝禅位给舜帝,是因为舜帝具备使家庭和谐的美德;舜帝传位给大禹,是看中了大禹的智慧圣明。即便如此,他们还要向下咨询四方诸侯的意见,向上观测天象。如今我的德行比不上虞舜和夏禹,行为也不及这两位圣君,却要承接天命的安排,接受这禅让的任命,我内心衡量,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德行来担当。许由只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拒绝接受帝位;善卷身为平民,也违抗了舜帝的诏令。我虽然见识浅陋,又怎敢忘记坚守气节,而不接受这重大的天命呢?这实在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恭敬地呈上这篇奏章,陈述我的心意,派行相国永寿少府像粪土一样微不足道的臣子毛宗上奏,并将玺绶一并奉上。 ”

辛酉日,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向曹丕上表。他们说道:“上天划分了十二星次作为不同地域的分野,各个王公之国都有与之对应的星次。周朝对应鹑火,魏国对应大梁。岁星在十二星次间运行,天子承受天命,诸侯受封领地。当年周文王开始承受天命的时候,岁星在鹑火之位,到武王伐纣时已经过了十三年,岁星又回到了鹑火。所以《春秋传》里说:‘武王伐纣时,岁星在鹑火;岁星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周朝的分野。’光和七年,岁星在大梁,这一年您(曹操)开始接受天命,当时正要征讨黄巾军,这一年还改年号为中平元年。建安元年,岁星再次来到大梁,您(曹操)开始被任命为大将军。建安十三年,岁星又在大梁,您(曹操)开始担任丞相。如今建安二十五年,岁星又一次位于大梁,陛下您即将承受天命。魏国得到岁星庇佑的时间,与周文王承受天命的情况相互呼应。今年是庚子年,按照《诗推度灾》的说法,‘庚’有变更的意思,‘子’表示滋生,意味着圣明的君主受天命治理天下。还说‘王者在子年广施仁德,到丑年就能治理成功’。这表明今年上天将更改天命,让圣人治理天下,对百姓广施仁德。魏国如今要改变天下的制度,正与这些说法相契合。颛顼承受天命时,岁星在豕韦,卫国地处豕韦之地,所以《春秋传》说:‘卫地,是颛顼的旧都。’如今十月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颛顼承受天命时的分野。魏国在十月接受禅让,这和始祖颛顼承受天命的征兆相同。魏国王族的姓氏,起源于颛顼,和舜帝是同一祖先,这在《春秋世家》里有记载。舜帝以土德承接尧帝的火德,如今魏国也以土德承接汉朝的火德,从五行气运来看,正符合尧舜禅让的顺序。我们知道,上天对朝代的取舍有固定的规律,圣人顺应天命时,毫不迟疑。所以尧帝舍弃亲骨肉,将天下禅让给虞舜,毫无吝啬之色;舜帝从民间崛起成为天下之主,就好像这皇位本就属于他一样。他们的禅让顺利进行,没有丝毫差错。因为天下不能一日无主,所以要迅速顺应天命。如今汉朝的气数已经终结,各种妖异现象都已消失,这十分明显。陛下您承受天命,各种符瑞纷纷显现,上天的旨意清晰明确,反复多次地昭示。即使再多的言语解释,也比不上这些符瑞的证明。现在诏书已经发布,玺绶也准备好了,您却还坚持谦让,这样做上违天命,下背民望。我们查阅古代典籍,结合图谶纬书,魏国的气运以及天道的归属,都表明陛下您在今年这个月登基称帝是最为合适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希望陛下您能改变想法,及时即位,祭告天帝并昭告天下,然后更改历法,变换服色,确定国号,这样天下百姓就太幸运了。”

曹丕听后回应道:“这一切都应该是有圣德的人才能承受的,所以说‘如果不是合适的人,大道不会凭空施行’。上天的祥瑞虽然已经显现,但需要有高尚的德行才能使之发扬光大。我只是个德行浅薄的人,怎么能担当得起呢?我坚持辞让,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理解,让朝廷内外都知晓我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