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刚建立时,钟繇被任命为大理(最高司法官),后来升任相国(宰相)。魏文帝曹丕还是太子时,赏赐给钟繇一件 “五熟釜”(带分隔层的多功能炊具),并在上面刻铭称赞:“显赫的魏国,作为汉朝的藩辅。我们的相国钟繇,实为国家的核心支柱。他日夜恭敬勤勉,从不敢贪图安逸。百官都以他为榜样,遵循他的法度规矩。”(据《魏略》记载:钟繇担任相国时,参照太子曹丕的设计铸造了五熟釜。器物铸成后,太子写信给钟繇说:“上古有黄帝、炎帝的三鼎,周朝的九大宝器,都是单一形制烹煮一种味道,哪比得上这口锅能同时烹饪五味?鼎本是用来烹煮祭品献给上天、奉养圣贤的,彰显德行、祈求福运,没有比这更美好的器物了。所以不是大德之人,无法铸造;不是这等器物,也不配承载盛德。如今这口佳釜,更胜往昔。周朝的尸臣、宋国的考父、卫国的孔悝、晋国的魏颗,这四位大臣都因功德被刻铭于钟鼎之上。如今您辅佐大魏,兴盛圣明教化,崇高的德行在此达到巅峰。实在应当被太常寺刻铭记载,被礼器收录传承。因此作此铭文,刻于釜口,希望能赞扬您的大德,使其不朽。” 裴松之按:《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时美阳发现古鼎,京兆尹张敞上奏称:“鼎上刻书说‘王命尸臣,在栒邑为官……’这大概是周朝褒奖大臣,大臣子孙将先祖功绩刻铭,藏于宗庙的做法。考父的铭文见《左传》,孔悝的铭文在《礼记》,事迹显着故不赘述。《国语》说:‘昔日晋灭潞国之战,秦国企图破坏晋军功劳,魏颗在辅氏追击秦军,亲自擒获杜回,其功绩刻铭于景钟,至今家族兴盛,子孙不可不兴旺。’这就是太子提到的四则铭事例证。)
几年后,钟繇因西曹掾魏讽谋反事件受牵连,被下诏罢免官职,闲居家中。(《魏略》记载:孙权向魏国称臣,斩杀关羽并将首级送来。太子曹丕写信告知钟繇,钟繇回信说:“我同郡的前司空荀爽曾说:‘人应当顺应性情,爱我的人多么值得珍爱!憎我的人多么令人憎恶!’想想孙权此举,倒显得格外乖巧讨喜。” 太子又回信说:“收到您的回复,得知您为南方之事欣喜。至于荀公的清谈妙论,孙权的乖巧模样,我捧着书信不禁失笑,舍不得放下。若孙权再耍狡黠,当用汝南许劭每月品评人物的权威论断来折服他。孙权在吴、魏之间周旋,能被您和许劭品评,也足够了。”)
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后,钟繇重新担任大理。曹丕称帝后,钟繇改任廷尉,晋封崇高乡侯,后来升任太尉,转封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都是前朝名臣,曹丕退朝后曾对左右侍从说:“这三位三公,都是一代伟人,后世恐怕很难再有这样的人才了!”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钟繇晋封定陵侯,食邑增加五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一千八百户,升任太傅。钟繇患有膝疾,跪拜起身不便。当时华歆也因年高多病,两人上朝时都被特许乘坐舆车(一种轻便小轿),由虎贲卫士抬着上殿就座。此后,三公患病时享受乘车入朝的待遇,成为朝廷惯例。
玉玦之缘:当年曹操征讨汉中时,太子曹丕在孟津,听说钟繇有一块玉玦,很想得到却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便秘密派临菑侯曹植通过他人转达心意。钟繇得知后立即将玉玦送去。曹丕写信致谢说:“美玉常被用来比喻君子的德行,《诗经》中也有赞美。晋国的垂棘之璧、鲁国的玙璠之玉、宋国的结绿之石、楚国的和氏之璧,价值超过万金,比都城还珍贵,历代相传,美名远扬。正如垂棘璧出使晋国,使虞、虢两国先后归附;和氏璧进入秦国,蔺相如展现气节。我曾在玉书里读到,美玉白如切细的脂肪,黑如纯漆,红如鸡冠,黄如蒸熟的栗子。虽听说过这些描述,却从未见过真容。我虽德行不及君子,也无诗人之才,但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境界心向往之。然而这四大珍宝早已邈远,秦汉以来再未听说有能与之匹敌的。因此多年寻觅,未遇真品,心愿未了,如同饥渴难耐。近日听南阳宗惠叔说您曾有美玉玉玦,听闻后惊喜不已,不禁欢笑雀跃。本想亲自写信,又恐传言不实,于是让舍弟曹植通过荀仲茂转达我的心意。承蒙您不嫌弃,慷慨相赠,邺城的使者刚到,宝玦便已送达。我捧跪打开匣子,只见美玉光彩夺目。以我愚钝鄙陋之姿,竟能观赏稀世之宝,无需派遣使者,不费连城之资,既有秦昭王在章台观赏和氏璧的眼福,却无蔺相如诡诈强夺的争议。如此丰厚的馈赠,怎敢不恭敬接受!” 钟繇回信说:“从前我忝居近臣之位,也曾获赐玉玦。尚方署的老工匠很熟悉旧物,能辨识玉的纹路色彩,认为宝物应当归于真正珍爱它的人。我本以为您有更珍贵的器物,所以迟迟未敢进献。幸而您青睐此物,我实在欣喜。当年和氏献璧,一片忠诚信笃,而我如今才奉命进献,心中深感羞愧。”
鬼妇传说:钟繇曾数月不上朝,神情举止异常。有人问起原因,他说:“常有一位美妇来见我,容貌美丽非凡。” 问的人说:“这必定是鬼怪,应该杀掉她。” 后来美妇再来时,停在门外不进屋。钟繇问为何,美妇说:“您有杀我的念头。” 钟繇说:“没有。” 再三殷勤呼唤,美妇才进屋。钟繇心中虽有不忍,还是咬牙挥剑砍去,伤了她的大腿。美妇出门后,用新棉絮擦拭血迹,一路滴落。次日派人循着血迹寻找,来到一座大坟墓前,棺木中有一具美貌女尸,容貌如同生人,穿着白绢衫和绣着丹花的坎肩,左大腿受伤,坎肩中的棉絮上还沾着血迹。钟繇的叔父、清河太守陆云曾如此讲述此事。
早在曹操时期,朝廷曾下令讨论死刑中可改用宫刑等肉刑的情况。钟繇提出:“古代的肉刑制度历经多位圣王实践,应当重新施行,以替代死刑。” 但多数大臣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安民之道,提议暂时搁置。
魏文帝曹丕宴请群臣时,特意下诏说:“大理钟繇主张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之法,公卿们应好好讨论。” 但讨论尚未定案,因战事爆发再度搁置。魏明帝太和年间,钟繇再次上疏说:
“大魏承接天命,延续虞舜、夏禹的治国传统。汉文帝改革法律,废除肉刑,实则违背古道。先帝(指曹操、曹丕)圣德天成,一贯推崇典籍中的先王之制,因此连续下诏,希望恢复古刑,为一代立法。可惜因战事频繁未能施行。陛下如今追念两位先帝的遗愿,怜惜斩去脚趾即可制止恶行,痛心无辜者被处死,特命精通律法之人与群臣共议。臣建议,将本应斩右趾却被判死刑的罪犯,改回施行斩趾刑。《尚书》记载:‘尧帝清问下民,鳏寡之人对有苗部族的刑罚有怨言。’这说明尧帝在废除蚩尤、有苗的酷刑前,会先征询百姓意见。如今审理案件时,可效仿古代让三槐、九棘(代指公卿大臣)、群吏、万民参与讯问,参照汉景帝的法令,对应当斩首示众的罪犯,允许以斩右趾代替。至于黥面(刺字)、割鼻、斩左趾、宫刑等刑罚,可按汉文帝改革后的办法,改用剃发、鞭打。实施奸恶之举的人,大多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即便斩去双脚,仍能生育。如今人口比汉文帝时期少,据估算,每年可保全三千人的性命。当年张苍废除肉刑,每年因死刑多杀上万人。臣主张恢复肉刑,每年可多救活三千人。子贡曾问:‘能救济百姓可否称为仁?’孔子说:‘这何止是仁,简直是圣啊!就连尧、舜都难以完全做到!’又说:‘仁离我们远吗?我想行仁,仁就来了。’若真能施行此策,百姓将永远受益。”
魏明帝收到奏疏后,下诏说:“太傅学识渊博、才具高超,关心政事,对刑律法理有深刻见解。此事重大,公卿群臣需共同仔细商议。”
司徒王朗发表反对意见:“钟繇想通过减少死刑条款来增加刖刑(斩足)的适用,这好比让躺下的人站起来,让死人复活(意为表面改变刑罚形式)。但愚臣仍有不同看法:五刑的种类早已着于法律条文,本就有减死一等的规定,不死即属减刑,此法已施行多年,无需借助肉刑来区分罪次。前代仁人因不忍见肉刑的惨酷,所以废除不用,至今已数百年。如今若恢复,恐怕百姓尚未看到减刑的实惠,肉刑的恶名已传入敌国,不利于招抚远方之人。不如将钟繇所议的死罪减刑为剃发服劳役或斩趾,若认为处罚过轻,可加倍延长劳役年限。如此,对内有以生易死的无价之恩,对外无‘以斩趾代替脚镣’的骇人听闻。”
参与讨论的一百多人中,多数赞同王朗的意见。魏明帝以吴、蜀尚未平定为由,暂时搁置了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