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管宁辞征(1 / 2)

在天下局势逐渐趋于稳定,中原地区稍稍安定之后,那些因战乱而流亡到辽东的人都纷纷返回家乡,然而管宁却依旧安然地留在辽东,仿佛要在此度过余生。

黄初四年,魏文帝下诏,令公卿大臣举荐品行独特、坚守操守的君子。司徒华歆深知管宁的贤德,便向朝廷举荐了他。魏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入朝为官。管宁接到诏令后,带着家属乘船渡海,返回北海郡。公孙度之孙公孙恭亲自将他送到南郊,并赠送了许多衣物等用品。

自管宁前往辽东以来,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三代人先后赠送给他的财物,他都一一接受并妥善收藏起来。如今西渡返回中原,管宁将这些财物全部封存归还。(据《傅子》记载:当时公孙康已经去世,他并未传位给嫡子,而是由弟弟公孙恭继承。公孙恭性格懦弱,而公孙康的庶子公孙渊才华出众。管宁预感到:“废嫡立庶,下面的人必然会心生异志,这就是祸乱的根源啊。”于是,他带着家属乘船渡海,接受了朝廷的征召。管宁在辽东一共待了三十七年才返回中原。后来,公孙渊果然夺取了公孙恭的位置,背叛魏国,向南与东吴勾结,还僭越称帝。魏明帝派遣相国宣文侯司马懿前去征讨,最终将其消灭。这场战乱中,辽东地区死伤无数,正如管宁当初所预料的那样。管宁在归途中,海上遭遇了猛烈的风暴,同行的船只大多沉没,唯有管宁乘坐的船安然无恙。当时,夜黑风高,海面一片昏暗,船员们都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往何处停泊。突然,他们望见远处有火光闪烁,便朝着火光的方向驶去,最终抵达了一座岛屿。然而,这座岛上荒无人烟,也没有生火留下的灰烬,同行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异,认为这是神灵庇佑的结果。皇甫谧说:“这是管宁长期积善的报应啊。” )

魏文帝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却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傅子》记载:管宁上书给天子,以生病为由推辞道:“臣听闻傅说托梦感动殷高宗,吕尚通过占卜的吉兆打动周文王,他们凭借着通神的才能让圣主有所感悟,从而得以辅佐帝王大业,建立不朽功勋。而臣才疏学浅,实在不是能担当此任的人。虽然臣渴望生活在清明的时代,能够摆脱世俗的束缚。但臣内心深知自己身患顽疾,身体状况如同日落西山,日渐衰弱。希望陛下能体谅臣这个隐居山野之人的心愿,让臣这把老骨头能安度余生。”奏书呈上后,魏文帝亲自阅览。 )

魏明帝即位后,太尉华歆主动提出逊位,想要把职位让给管宁。(《傅子》记载:司空陈群也向朝廷举荐管宁,他说:“臣听说君王彰显善行是为了消除恶行,所以商汤推举伊尹,不仁之人便纷纷远离。臣看到北海的征士管宁,他的品行堪称世人的表率,学识足以为人师表,其清正俭朴的品德能够涤荡不良风气,忠贞正直的操守可以矫正时弊。之前虽然多次征召他,但礼数还不够周全。昔日司空荀爽在家中被授予光禄之职,先儒郑玄一被征召就被任命为司农,如果这次能够以更加完备的礼节征召管宁,或许他必定会应召而来。将他请到朝堂,让他参与讨论治国之道,他一定能够阐明古今的道理,对国家的教化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