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受禅之议(2 / 2)

曹丕听后,回应道:“论德行,我自认为还远远不够;论当下局势,边疆的敌虏还未平定。如果凭借各位贤能之士的福佑,我能保住性命,终身做魏国之君,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有资格君临天下呢?至于那些祥瑞和顺应天命的人事,都是先王的圣德留下的福泽,我并没有什么功劳。所以,我实在不敢接受禅让的诏令。”

己巳日,曹丕再次向汉献帝上书。他说道:“我听说,舜帝因为有打开四方之门、接纳贤才的功勋,才得以接受唐尧的禅让;大禹因为有保存众多诸侯国的功绩,才在虞舜之后继承大统。但我见识浅薄,德行远远比不上这两位圣人,如今却要勉强承接天命,我实在不敢接受。我多次冒昧地上书直言,简单陈述我的心愿,希望这些奏章能送达您的面前,让我得以保全自己坚守的气节,也能让您了解我的心意,使我可以永远坚守原本的志向。然而,张音却再次奉命前来,重申诏令让我接受禅让。我实在是惶恐不安,都不敢打开玺书。而张音因为受到严厉诏令的催促,也不敢回去复命。希望陛下能派人快马加鞭传令,召回张音。我怀着最诚挚的心情,派毛宗呈上这封信。”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以及九卿见曹丕仍在推辞,再次上奏。他们说道:“我们拜读了陛下的诏书,心中愈发忧虑。我们听闻《易经》中说圣人要顺应天时,《论语》里讲君子敬畏天命。只有天命发生转移,才会有帝王之间的禅让。就像唐尧禅位给虞舜时说‘天命在你身上’,虞舜接受唐尧的禅让,这叫‘受终’。尧帝知道天命已离他而去,所以不得不禅让给舜帝;舜帝明白历数已落在自己身上,所以不敢不接受。不得不禅让,是顺应天时;不敢不接受,是敬畏天命。汉朝虽然处于末世,国力衰微,但仍然遵循天命,效仿尧帝的做法,所以愿意禅让帝位并将两位公主许配过来。然而陛下在大魏接受天命的初期,却压抑虞舜、夏禹那样通达权变的气节,推崇像季札那样的谦让,这样做实际上是舍大取小,重轻失当,就算是普通百姓都会认为陛下这样做不妥。如果死去的圣人们地下有灵,那么舜帝肯定会在苍梧的陵墓中感到愤怒,大禹也会在会稽山北麓郁闷不乐,周武王则会对自己在高陵的陵墓所在的玄宫感到不满。所以,我们冒死恳请陛下接受禅让。”

他们继续说道:“汉朝的政权被宦官把持,皇权旁落已经七代了。最终,战火波及到宫殿,洛阳和长安都变成了废墟。那时,天下动荡,国家分崩离析。魏武王曹操亲自披甲戴盔,风餐露宿,为百姓请命,拯救了众多国家;拨乱反正,让天下恢复太平。他安抚百姓,设立首领,建造宫殿,任命官吏,百姓安居乐业,继承并开创了伟大的事业,对华夏有着再造之恩。陛下即位后,弘扬文德,辅助武功,关心百姓疾苦,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受伤的人一样小心翼翼。让恐惧的人安宁,让劳累的人休息,让受冻的人得到温暖,让饥饿的人吃饱饭,用仁德使远方的人归服,让敌人因感恩而投降。陛下广施恩德,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