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三少帝第九章(2 / 2)

甲子日,曹髦见战事吃紧,下诏道:“如今朕的车驾驻扎在项地,大将军司马昭奉命代行天罚,进军淮浦。昔日相国大司马出征,都与尚书一同前往,如今也应如此。”于是,他命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钟会与司马昭一同出征。这一安排,既体现了曹髦对此次平叛的重视,也显示出他对司马昭的信任,希望他们能齐心协力,早日平定叛乱。

秋八月,曹髦再次下诏:“昔日燕刺王谋反,韩谊等人因劝谏而被杀害,汉朝为表彰他们的忠义,提拔了韩谊的儿子。如今诸葛诞叛乱,他的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坚守忠义,在关键时刻据理力争,却被诸葛诞杀害。他们虽不像比干与纣王有亲属关系,却同样为忠义献身。朕封宣隆、秦絜的儿子为骑都尉,加以赏赐,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忠义之举。”这道诏书,不仅是对宣隆和秦絜家人的安抚,更是在向天下宣告,魏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家献身的忠义之士。

九月,为了进一步稳定局势,曹髦宣布大赦天下。这一举措,让许多因各种原因获罪的人看到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矛盾。

到了冬十二月,吴国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吴国大将全端、全怿等人率领部众归降魏国。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的春天,二月的寒风还未完全褪去,战场上却已硝烟弥漫。大将军司马昭率领大军,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陷寿春城,成功斩杀了叛乱的诸葛诞。

三月,曹髦站在朝堂之上,神色庄重地下达了一道诏书:“自古以来,战胜敌人后,收集敌人的尸体堆成京观,是为了惩戒叛逆,彰显武功。汉武帝元鼎年间,将桐乡改名为闻喜,新乡改名为获嘉,以此纪念南越的灭亡。如今,大将军司马昭亲自统领六军,在丘头扎营,对内平定了众多乱臣贼子,对外消灭了贼寇,功劳惠及百姓,威名远扬四海。对于这克敌制胜之地,理应有一个彰显功绩的名字。朕决定将丘头改名为武丘,表明是以武力平定叛乱,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这也和设立京观、改名闻喜、获嘉的意义相同。”这道诏书一下,武丘这个名字,便成为了魏国平定叛乱、彰显国威的象征。

时光流转,到了夏天五月,曹髦为了表彰司马昭的赫赫战功,打算授予他相国之位,封他为晋公,赐予食邑八郡,还准备赐予九锡之礼。这一系列的封赏,可谓是极高的荣誉。然而,司马昭却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前后九次推辞,坚决不肯接受。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出他的谦逊,也让朝堂上的众人对他的心思捉摸不透。但最终,在曹髦的坚持和群臣的劝说下,司马昭还是暂时接受了这些封赏,魏国的朝堂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六月丙子,曹髦又想起了一件往事,他下诏道:“曾经,南阳郡山贼猖獗,企图劫持原太守东里衮作为人质。在这危急时刻,郡功曹应余挺身而出,独自一人保护东里衮,使他免于危难。应余在这场混乱中不幸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太守。朕下令,让司徒安排应余的孙子应伦为官,使他能得到祖父坚守气节的回报。”据《楚国先贤传》记载,应余字子正,天生正直坚毅,崇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他担任郡功曹。当时,吴、蜀两国与魏国对峙,边境战事频繁。宛城守将侯音煽动山民,据城反叛。应余和太守东里衮在混乱中出城逃亡,侯音派出骑兵追赶,在离城十里的地方追上了他们。叛军乱箭齐发,射向东里衮。应余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用身体挡住飞箭,身上连中七处创伤。他对着叛军喊道:“侯音狂妄狡诈,发动叛乱,大军很快就会赶来,你们很快就会被诛杀。我知道你们原本都是善良之人,没有恶意,应当弃暗投明,为何要受他的指挥?我用自己的身体代替太守,就算因此丧命,只要太守能平安无事,我也死而无憾。”说完,他仰天大哭,血泪俱下。叛军被他的忠义所感动,放过了东里衮。然而,应余却因伤势过重,在叛军离开后去世了。后来,征南将军曹仁平定了侯音之乱,上表奏明应余的事迹,并为他举行祭祀。太祖曹操听闻后,感慨良久,下令在荆州为应余家的门闾进行修缮,还赏赐了千斛谷物。东里衮后来成为于禁的司马,在《魏略·游说传》中也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