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黄初改制(1 / 2)

十二月,曹丕开始营建洛阳宫。戊午日,他亲临洛阳。当时曹丕住在北宫,在建始殿接见群臣,殿门名为承明,陈思王曹植诗中“谒帝承明庐”说的就是这里。到了魏明帝时期,才在汉朝南宫崇德殿的旧址上修建太极、昭阳等宫殿。关于历法和服色,魏国认为夏朝的历法顺应天时,所以直接采用夏历,并且服色崇尚黄色。而“洛阳”的名称也有一番改动,因为汉朝属火德,火忌水,所以最初将“洛”字去掉“水”旁加上“佳”字;但魏国在五行中属土,土是水的克制者,水遇到土才能流动,土得到水会变得柔软,于是又去掉“佳”加“水”,把“雒”变回“洛”。

这一年,长水校尉戴陵向曹丕进谏,认为他不应该频繁外出打猎。曹丕听后大怒,将戴陵的死罪减轻一等。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春正月,曹丕到郊外祭祀天地和明堂。甲戌日,他到原陵去打猎,并派使者用太牢(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祭品)祭祀汉世祖刘秀。乙亥日,他在东郊举行迎日仪式。不过,按照礼制,天子应该在春分迎日,秋分祭月,这一年正月郊祀的记载中,祭月没有日期,乙亥日迎日又没有提及祭月,很可能是记载出现了脱漏。而魏明帝时的迎日祭月都符合礼制,所以可以推断这里的记载有误。

这个月,曹丕还颁布新令,规定人口满十万的郡国,每年要推举一名孝廉;如果有特别优秀突出的人才,不受户口数量限制。辛巳日,他从三公的封邑中分出部分户口,封他们的子弟各一人为列侯。壬午日,曹丕下令免除颍川郡一年的田租。诏书里提到,颍川是先帝曹操起兵征伐的地方,官渡之战时,天下局势动荡,四方人心离散,而颍川郡坚守大义,青壮年拿起武器参战,老弱之人负责运送粮食。以前汉高祖把秦中作为国家的根本,光武帝依靠河内奠定帝王基业,如今自己又在这里登坛接受禅让,是上天借助颍川郡帮助大魏建立。此外,曹丕还将许县改名为许昌县,把魏郡东部设为阳平郡,西部设为广平郡。《魏略》记载,曹丕把长安、谯、许昌、邺、洛阳定为五都,立下石表划定中都范围,西起宜阳,北沿太行山,东北到阳平,南至鲁阳,东到郯县,并下令允许天下百姓向内迁徙,免除五年赋税,后来又延长了免税时间。

曹丕下达诏书说:“昔日孔子具备大圣的才能,怀有帝王般的器量。然而,他生在周朝末年,没有承受天命成为帝王的运势。在鲁国、卫国的朝堂上,在洙水、泗水一带传播教化。他四处奔波,急切地想要委屈自己来保存正道,降低身份来拯救世道。但当时的王公贵族始终没有重用他。孔子只好退而研究五代的礼仪制度,从事着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者)的事业。他依据鲁国的历史编写了《春秋》,又与太师一起订正《雅》《颂》的乐调。使得千年之后,人们无不尊崇他的文章进行着述创作,敬仰他的圣明来成就谋略。唉!孔子可真是闻名于世的大圣,是万代的师表啊。如今天下大乱,各种祭祀活动都荒废了。孔子故居的庙宇毁坏后无人修缮,褒成侯的后人断绝,无人继承。阙里听不到讲学颂经的声音,四季也看不到祭祀的场景。这哪里是尊崇礼制、酬报功绩,以及让盛德之人百世都享受祭祀的做法呢!现在任命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封邑一百户,让他负责祭祀孔子。”同时,曹丕下令让鲁郡修复孔子的旧庙,安排一百户吏卒去守卫,还在庙外建造了许多房舍,供求学的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