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善于用人,乐于听取他人建议,这或许是其能担任总督的重要原因。
在曹变蛟身旁的王朴持有异议。他走到曹变蛟面前,愤然说道:“难道你想让我们永远驻守于此?”
“有何不可?”曹变蛟不解地问。
“你甘愿做缩头乌龟便罢,但太子的天雄军不过三千人,与多尔衮苦战一日一夜,待五千援军赶到后,便全歼了多尔衮三万大军,将其打得狼狈而逃。而我们人数超出天雄军十倍有余,却被多尔衮的七万大军追得四处逃窜,我实在不服!这是为何?”
王朴此言一出,令洪承畴的脸色瞬间阴沉。
然而王朴似乎已无所顾忌。自从杨国柱阵亡后,他就觉得这支军队存在问题。
明军对清军心存恐惧,未战先怯,士气低落。
一旦交战,更是胆战心惊,只使出五分力气,还留着一半用作逃跑。
反观清军,全力以赴。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怎能与之抗衡?
“我真希望自己能成为太子的部属。”
话毕,王朴返回了自己的营帐,再未现身。
几位将领陷入沉思,无言以对。
最终,调解者唐通打破了沉默,说道:“王朴与杨国柱情谊深厚,诸位亦知。”
“杨国柱的死不仅是多尔衮的责任,在面对祖大寿时,我也未见他有过激反应。”马科总兵冷笑一声。
“好了,纵使祖大寿算是自己人,但清军始终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此次作战计划由我制定,失败亦是我的责任。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不再重蹈覆辙。”
洪承畴乃明朝末年最后一位可用之将才。
他与多尔衮多次交锋,互有胜负,这足以体现洪承畴的能力非凡。
遗憾的是,明军内部如同现今的清军一样,每位总兵都有各自的小算盘,不肯将兵权完全交予洪承畴,因此他也无法完全指挥所有部队。
不过后期清军因皇太极亲自出征,团结一致,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清军后期几乎所向披靡。
“祖大寿理应处死,像这样固执不知变通的人留在前线,又如何能够取胜?”
王朴的营帐中,王朴怒吼出声。
众人皆默不作答。
就在此时,外面传来急报。
“禀告大人,锦州有一位总兵前来求见。”
三百六十六
洪承畴起身,众人目光齐刷刷落在那名小兵身上。
王朴掀起营帐,快步而来。
“锦州还有胆派使者来?我要看看是谁!”
传令兵被眼前阵势惊得险些跌倒。
“带人进来。”洪承畴说道。
随即,小兵领进一位年轻人。
此人年纪虽轻,却让洪承畴认了出来。
他是锦州的主将,与祖大寿交情匪浅。
“你便是吴三桂?”洪承畴问。
吴三桂入帐时,众人都投以愤懑的眼神。
吴三桂年少,模样俊朗,略有胡须。
他坐于高头大马,俯视洪承畴。
“洪大人,许久不见。”
王朴皱眉,怒斥道:“身为将领,竟敢如此放肆,何人授意?”
吴三桂闻言,笑声响亮。
“贵军十胜七负,我与我舅坚守锦州,未曾失守半块砖石,孰强孰弱,难道不清楚?”
此言一出,洪承畴及诸将皆沉默。
唯独吴三桂依旧谈笑自如。
王朴执刀,面无表情走向吴三桂,冷问:“你自寻死路?”
察觉王朴杀意,吴三桂不敢多言。
“究竟为何而来?”洪承畴追问。
“我来告知,我舅让你等诱敌,趁多尔衮大军疲倦之时,内外夹击,必胜无疑。”
听罢此言,王朴终是按捺不住,挥刀直取吴三桂。
吴三桂亦为战将,武艺不凡,见对方攻来,迅速侧身滚下马背。
“你要如何?”
话音未落,吴三桂已拔刀在手。
目睹这一幕,洪承畴叹息一声,上前制止情绪激动的王朴。
“住手!”
\"有这样的奸贼,叫我如何为大明效力?\"王朴满脸不甘地问道。
\"我们也不能对他下手,若动手,松山与锦江便会彻底失守,建奴就能直入大明腹地,整个江山都会崩塌,你可懂这其中的分量?\"
王朴终究还是平复了心情。
篝火依旧熊熊燃烧,夜色渐深。
吴三桂站在不远处,仍是那副高傲模样。
他有骄傲的理由,毕竟他的舅父是祖大寿。
一阵风掠过,略显寒意。
八月将尽。
最终,王朴扔下手中的刀,返回营帐。
\"祖大寿确实精明。\"洪承畴望着吴三桂,不禁说道。
吴三桂不明所以,疑惑地看着洪承畴。
\"你可知,无论来者是谁,只要说出这样的话,就注定难逃一死。然而,来的人是你,我不能杀你,杀了你,祖大寿与我会生隙,一旦关系破裂,北方防线必将瓦解,整个大明也会暴露于敌前,所以你活了下来,明白吗?\"
此时,洪承畴手里的刀亦显锋利。
吴三桂冷哼一声,牵着马,头也不回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