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实罪不至死(2 / 2)

“这是在胡说什么?”

“总督大人,这信里写了什么?”大同总兵王朴疑惑地询问道。

洪承畴拍案而起,愤怒地说:“他说清亡国了诱敌之计,故意将杨国柱往城门方向引,若此时开门,清军便会乘机攻入。可为何当初杨国柱刚赶到时他不开门?他们里应外合,击败多尔衮绝非难事!”

王朴听完这个理由,也是火冒三丈。

他与杨国柱关系密切,自从跟随洪承畴以来,两人经常一同饮酒吃肉,因志趣相投,几乎情同手足。

这种借口,他根本无法接受。

“杨兄死得太冤枉了,总督,不如我们撤兵吧。”

洪承畴尚未开口,密云总兵唐通便站出来反对。

“荒谬至极!撤兵?别忘了,我们是奉皇命前来支援锦州的,你想撤就撤?”

一时间,营帐内陷入一片寂静。

他们对祖大寿见死不救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其缺乏血性。

但又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锦州是山海关的重要门户,一旦失守,整个北方的防线将形同虚设,任由建虏轻易侵入内地。

所以,他们绝不会轻率撤兵。

就在此时,斥候来报:

“诸位将军,建虏有动静了。他们正在集结大军,向我方靠近。”

“向我们而来?真是胆大包天啊,是多尔衮亲自率领吗?”洪承畴起身,语气中透着几分怒意问道。

“正是多尔衮亲自领军!”

“很好,让他们来吧,我倒要瞧瞧这些鞑靼人究竟有多厉害!”

松山城的居民寥寥无几,这座城本就荒凉。

每次清军经过此地,总会洗劫一番。

城中的资源与百姓早已被掳掠殆尽,因此这里成了无人问津的废墟。

然而,这片荒地却成了洪承畴占据的一处据点。

同时,它也切断了清军北上的唯一通道。

所有将士跨上战马,装备了火铳与火炮。

但因物资匮乏,朱慈烺改进的火铳尚未发放给这些人。

所以,他们的火铳仍不敢轻易使用,担心会炸膛。

远距离作战依赖于大炮。

近距离则靠小型火炮,像佛郎机那样的武器。

再近一些,便是肉搏阶段。

“大炮部署好了吗?”

“火铳准备妥当了吗?”

“弓箭手隐蔽起来,骑兵藏到那边山谷中,听候号令。”

各路总兵开始调度部下,洪承畴在一旁静观,未发一言。

他是统帅,此刻最需冷静的是他。

这些将领皆久经沙场,清楚如何作战,就让他们放手施展吧。

正当所有人等待多尔衮发起进攻时,忽然,斥候急报,清军停止前进。

“停下啦?”洪承畴满腹疑窦,不知何故。

---

多尔衮率领的全军,在离松山不远处驻扎下来。

“贝勒爷,为何要停在这里呢?”

有人靠近多尔衮,不解地询问。

“现在攻打松山有何意义?这儿什么也没有,只会白白损失我军将士性命,即便攻破了,前面还有固若金汤的锦州。”

多尔衮轻轻按了按太阳穴。

“那怎么办呢?”

“我们的补给不足,向皇上申请也需要时间,好像很久没回京城了。”

“您的意思是……”

“没错,咱们去京城看看吧。”

锦州虽是战略要塞,可挡不住清军直取京城。

或许要绕点弯路,但对于精通骑射的清军而言,那根本算不上难题。

多尔衮权衡利弊后,意识到进攻松山的成本过高,而袭击京畿地区则更为划算,便迅速调整了计划。

“出发,改道,瞧瞧那个大明皇帝在忙些什么。”

于是,他们掉转方向,朝京城进发。

洪承畴却按兵不动,他不敢轻举妄动。

即便多尔衮释放出即将攻打京城的消息,他依然犹豫不前。

谁也无法确定这是否又是多尔衮的声东击西之计,两人已有过两次交锋,深知对方的狡猾。

夜不收一直密切留意着他们的行踪,一天、两天、三天过去。

当多尔衮的大军逐渐逼近京城时,洪承畴的心中不免泛起一丝不安。

但很快,他又恢复了镇定。

若此时撤退,万一多尔衮率军反击,该如何应对?

思虑再三,他决定留在原地。

……

京城悄然发生变化。

半月前,繁荣仅限于内城。

如今,外城也开始焕发生机。

过去的商贸活动集中在内城,现在也向外城扩展。

这显然是太子朱慈烺推动的结果,作为大明的中心,这样的都市怎能只有一处繁华?

可惜,城外的难民尚未积累足够财富,否则这些商机或许早已延伸出去。

朱慈烺欲北上,却被阻拦。

而且,某种迹象表明,有人有意引导朱慈烺更多地参与国家大事。

比如,让他审阅奏疏,与他一同商讨政策。

内城带动外城发展的理念正是出自朱慈烺之手。

商税已全面推行,反对者甚众。

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楚王,自从张琦朝率五千人教训了他之后,他便收敛许多。

如今龟缩于城中,静候张琦朝攻破其防线。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慈烺将目光投向国子监。

因为他的系统任务还未完成。

范复粹、张四处及两位尚书已被处决。

还有谁能逃脱?

朱慈烺与司马图秘密调查了半个多月,发现未被捕获的人确实罪不至死。

然而,他们都受到了相应的惩处,有的被削减俸禄,有的则被禁升数年。

这些惩罚都算比较严重了,但在系统给出的信息里,只是要求整顿朝廷,惩治亡国,并未提及具体的惩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