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储君?(2 / 2)

待许久,方开口问:“诸位可有别法?”

群臣顿时鸦雀无声。

就在亡国准备发怒之际,目光不经意扫到身旁的朱慈烺,不知怎的心头一动,问道:“皇儿,你可有话要说?”

刹那间,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朱慈烺身上。

朱慈烺沉浸在新系统的降临中,听到此言不禁一怔,随后神情坚定地说:“父皇,儿臣坚决反对议和!”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疑地望向朱慈烺。

范复粹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太子首次上朝,因年纪尚小,范复粹并未放在心上。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这朝廷里,太子竟敢公然违抗他的主张!

范复粹冷笑一声:“哼,莫非太子殿下有什么妙计不成?”

百官窃窃私语,认为太子不懂察言观色。

他还不曾登基,此时应当取悦权臣,而非唱反调。

可朱慈烺毫不在意旁人眼光,正气凛然地道:“父皇,我大明自洪武皇帝起,从未有过与外敌和亲的先例!况且建虏入侵我国土,遇城即屠!

妇女遭亡国,男子被斩首,老幼无一幸免!这种禽兽不如的恶徒,如今却要与他们讲和联姻!简直是我大明奇耻大辱!”

一句句言辞掷地有声,仿若铁锤敲击,重重落在亡国心间,也深深印入朝堂群臣脑海。

范复粹勃然变色:“如今我大明内外交困,建虏自北而来,流寇自内而起,此等危急关头,殿下能否指点一二?”

“战!我大明兵甲百万,建虏不过数十万,流寇更仅有十余万,其中精锐寥寥无几,有何不可战?”

“殿下说得容易,国库空虚,百姓饥寒交迫,贸然开战,不知他们是否还能承受?建虏不过掠夺些许,为保民生,断不可轻举妄动!”范复粹镇定自若地道。

“为民?”朱慈烺不禁冷笑,为民?这老儿倒是说得出口。

看着眼前堪称大明朝堂毒瘤的范复粹,朱慈烺不再迟疑,心中默念:“系统,我选第三条。”

随即,朱慈烺站于范复粹面前,冷喝道:“为民?你有何资格提这两个字?”

范复粹大吃一惊,急喊:“殿下!朝议之地岂容失礼!”

朱慈烺充耳不闻,接着说道:“敌人即将攻入京师,你们在干什么?整日除了拍马奉承,便是上奏折!偌大疆域,何止万顷沃野,为何赋税少得可怜?

那些豪强与你们有何牵连,各自心知肚明!侵占农田,亡国受贿,手段无所不用,个个养得肥头大耳,每日却只会上奏折、联姻、招抚!你们就是一群废物,奸佞误国啊!”

“陛下!殿下胡言乱语,怕是中了妖邪蛊惑,请陛下将殿下逐出!”

顿时,整个朝堂如沸水翻腾,一片混乱。

范复粹手忙脚乱地撇清自己,众人或惊恐,或畏惧,或嗤之以鼻。

朱慈烺长吐一口气,畅快至极。

他早就有意痛斥这些人,可惜多年无机可乘。

从亡国元年至亡国十七年大明亡国。

短短数年间更换了五十多位首辅,不是奸佞,便是庸才!

其中东林党尤为可恨!

待朱慈烺将胸中愤懑尽数倾泻后,系统的声音再度浮现于脑海。

【恭喜宿主完成任务,拒绝和亲,怒斥范复粹,获两千戚家军,得项羽之勇!】

与此同时,朱慈烺感到体内涌起一阵暖流,脑海中浮现出一块蓝屏。

屏幕上展示着一张卡片,上面列有两千名戚家军的名单。

戚家军,历史上的传奇之师。

在戚继光的带领下,这支由农民与矿工组建的队伍,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全胜记录。

区区四千人,竟歼敌十万。

这归功于戚家军铁一般的纪律与专业化的训练,其战术让倭寇闻风丧胆。

要知道,当时的倭寇战斗力远超如今的李自成。

有了这两千戚家军,对付他们易如反掌。

朱慈烺顿时信心倍增。

朝堂依旧喧嚣,忽然,一声巨吼传来:“都给朕住口!”

“朝堂之上,怎如此无序!”亡国站在上方,看着这般情景,心中倒是舒坦。

这些文武百官亡国的心思,他岂会不知?

他也想约束,只是不敢轻举妄动。

这些人,任何一个动作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国库空虚,大明缺乏商税收入。

亡国提议增收商税,结果群臣震惊,诏令无法下达。

皇帝也无奈,表面尊贵,实则诸多掣肘。

如今听闻朱慈烺斥责范复粹,亡国心中甚慰。

但他不能显露自己的情绪。

“皇儿,莫要乱说,先退下吧!”

亡国想将朱慈烺遣离,这家伙闹得也够呛,初登朝堂便闹出这么大动静。

“父皇,儿臣愿赴战场平定李贼!”朱慈烺忽然向亡国说道。

原本平静的朝堂因这句话再度*动。

范复粹嘴角微扬随即收敛。

在他看来,太子还是太年轻。

谁不清楚李自成势力庞大,此举风险极大,太子却主动请缨。

“既然你执意如此,休怪我不念父子之情。”范复粹暗自腹诽。

“陛下,臣赞同!太子亲征,必能激励士气,李贼定可被击溃!”

还没等亡国开口拒绝,范复粹已经表态支持。

朝堂上的东林党纷纷效仿。

朱慈烺冷冷地扫视了一圈附议之人,这些人,皆难逃一死。

满朝文武一致赞同,亡国亦觉为难。

他定是不愿让爱子前往前线,这般凶险之地,若发生不测,如何是好?

正当亡国犹豫之际,终有人出声反对。

内阁大臣周延儒言道:“殿下尚且年少,壮志可嘉,然贵胄之躯,若有闪失,实乃国之大患,臣不敢苟同。”

闻此言,亡国心中稍安。

但范复粹岂会善罢甘休,续道:“陛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十二岁便能统兵作战,周大人之意,难道我大明太子还不如蛮夷小儿?”

范复粹素来阴险,曾害得明朝名将孙传庭身陷囹圄。彼时高迎祥虽称“闯王”,却非李自成,仅为其下属。面对众多叛匪,孙传庭不但将其击溃,更生擒首领。

去年赴京勤王,力阻清军入关,颇得亡国欢心。

后因耳疾辞官归乡,范复粹早与其有过节,如今趁机向亡国进谗,称孙传庭拥兵自重,并非真心退隐。

尽管言语含糊,亡国多疑之性已足够认定其罪。于是孙传庭入狱,至今未释。

历史上孙传庭出狱后屡立战功,晚年因年迈病逝,留下了“传庭死而明亡”的悲叹。

若非范复粹从中作梗,若非亡国多疑,有孙传庭坐镇,大明或许还能支撑些时日。

因此,当范复粹在朝中发表此等言论时,朱慈烺并无惊讶。

令他意外的是,内阁同僚周延儒竟站在了自己一边。

由此观之,内阁并非铁板一块。

“罢了,朕以为周爱卿所言甚是,太子年幼,此事就此打住……”

“父皇,此事万不可轻放!”朱慈烺突然说道。

开什么玩笑,如今的大明绝非循规蹈矩便能挽救。即便满朝文武皆尽忠职守,也不过延缓亡国罢了。

破而后立,反贼要除,蛮夷要灭,这朝廷同样需要革新。

昔日无体系,朱慈烺无力施展,如今体系在握,更有新赐的两千戚家军与项羽般的体魄加持!若仍困于东宫一隅,岂非将锦绣山河拱手让人?朱慈烺断难接受。

“儿臣愿以性命担保,此次出征,必将在洛阳平定李贼之乱!”朱慈烺掷地有声。

“甚好,太子抱此雄心,吾辈自当鼎力相助,陛下,吾国幸有太子,实乃苍生之福,臣以为,太子应速赴前线剿灭逆贼!”

范复粹再次表意明确,东林党群情激昂,纷纷随声附和。

“此局难以应对,太子既已立下誓言,即便他不愿去,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皇儿,此事你可曾深思熟虑?”

朱慈烺目光笃定道:“儿臣已然决定。”

“传朕旨意,太子组建亲兵,带领神机营五千将士,前往洛阳督战,持尚方宝剑!”

“儿臣领旨!”

朱慈烺回眸看向志得意满的范复粹。

他深知,要在朝堂立足,唯有把握这次契机。

错失良机,大明或将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