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小学缺师(1 / 2)

公社小学的木门在秋风中吱呀作响,沈明珠的布鞋尖蹭掉鞋面上的槐叶渣——这是她特意在晒谷场踩了三趟沾上的,为的是让校长看见时,想起沈家“拾槐叶换工分”的节约模范形象。她攥着用报纸包好的灵泉腌菜,油纸边缘露出极浅的麦穗纹,那是沈秀兰用棉线绣的暗记。

“王校长,”她敲了敲办公室的门,声音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忐忑,“我是第三生产队的沈明珠,听说学校缺代课老师?”

正在批改作业的王校长抬起头,眼镜片上蒙着层灰,看见沈明珠胸前别着的红宝书,书页边缘露出半截槐叶——那是沈家“根正苗红”的标志:“沈明珠?”他翻出花名册,“你初中毕业?”

“校长,我读过县一中,”沈明珠递过用槐叶汁染旧的毕业证书,“去年在队里教孩子们认工分账,”她指向窗外的晒谷场,“铁柱队长说,我带的娃,能把‘抓革命促生产’写成美术字。”

王校长的目光落在她递来的腌菜上,纸包散发的酸香混着若有若无的清甜——那是灵泉野山椒的味道,他婆娘的老胃病就靠这味缓解。他忽然想起上个月沈家送的“神泉菜”,治好了校工的咳嗽:“代课老师要查家庭成分,”他敲了敲桌子,“你家——”

“贫农三代,”沈明珠立刻掏出泛黄的《成分证明》,赵铁柱的私章和第三生产队公章盖得歪斜却清晰,“我爹早年给地主扛活,解放后第一个入社,”她压低声音,“上个月公社的‘节约粮食运动’,我家捐了三斤槐叶。”

王校长的手指在证明上停顿,看见“沈默诚”的名字旁记着“林场技术骨干”,想起沈默诚给学校修课桌用的“抗虫松木”,桌面的麦穗纹雕刻竟与校徽相似。他忽然指向腌菜:“这是……”

“校长,这是我二姐腌的‘革命辣菜’,”沈明珠掀开纸包,金黄的菜心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却被槐叶汁染成暗黄,“用后山的野山椒,拌着‘八字宪法’精神腌的,”她轻笑,“张老汉家的虎娃吃了,识字速度快了三成。”

王校长笑了,终于接过证明:“这样吧,”他抽出张《代课老师申请表》,“先试教三天,教三年级算术和革命歌曲,”他指向墙角的黑板,“下午就给孩子们讲讲‘农业学大寨’的算盘用法。”

沈明珠松了口气,从书包里掏出用灵泉水泡过的粉笔,表面的金斑被槐树皮蹭得粗糙:“校长,我带了‘新式粉笔’,”她在黑板上写下“抓革命,促生产”,粉笔灰竟不扬起,“陈科长说,这叫‘无产阶级粉笔’,写的字三天不褪色。”

晌午的教师办公室,王校长咬了口沈明珠送的灵泉烤饼,麦香混着灵泉水的清甜在舌尖散开,比供销社的糙面饼细腻十倍。他看着窗外,沈明珠正在教孩子们用棉桃壳做算术教具,每个棉桃都绣着极小的麦穗纹,忽然想起县革委会的“教育革命”文件,正需要这样“又红又专”的教员。

“校长,”沈明珠捧着作业本进来,“这是孩子们的‘工分算术’作业,”她指向李虎娃的本子,“他用棉桃壳算出‘第三生产队的工分分配’,比用算盘还快。”

王校长点头,目光落在作业本的封面上,“沈明珠”的名字旁画着个极小的麦穗,与沈家鸡窝的木牌纹路一致。他忽然压低声音:“丫头,你家的‘神泉’,”他指向烤饼,“真能让粮食变细?”

沈明珠立刻摇头,从口袋里摸出片槐叶:“校长,这是‘群众智慧’,”她指向远处的后山,“把槐叶磨成粉,和麦麸掺着烤,比单吃野菜强百倍,”她忽然轻笑,“铁柱队长说,这叫‘忆苦思甜饼的革命改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