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上字迹工整,将事情始末交代得清清楚楚。
“看来,朱允熥带人捉拿蓝玉,必然是杨士奇的计策。”
洪武帝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异样光芒。
那位从未考取功名的书生,竟想出了如此奇策,实在令人意外。
最出乎意料的是,朱允熥竟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过,不知允熥是从何处得知杨士奇这个人?还专门派人去找。”
纵使检校的密探无所不能,也无法查到与此相关的情报。
朱元璋将那张纸条丢进旁边燃烧的火盆,很快,纸条化为灰烬。
随后,他拿起另一张纸条。
“当燕王得知吴王指挥锦衣卫包围凉国公府时,立刻秘密派人告知京城的勋贵武将,这才导致王弼带人围攻吴王和锦衣卫。”
“燕王的两个儿子在现场煽风**,企图制造争端。”
接下来,这张纸条上详细记录了朱允熥如何进入凉国公府,傅叶如何率领府中家丁阻挠,蓝玉如何现身,朱允熥如何辱骂蓝玉,蓝玉如何屈服,朱高炽与朱高煦如何挑拨……直至王弼率众试图解救蓝玉等种种经过。
今天发生在凉国公府的所有事情,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其中还有不少朱允熥未曾知晓的内容。
毕竟,即便身处现场的朱允熥,也只能看到自己的视角。
而密探们收集的情报则是多方位的。
“老四真是闲不住啊!”
“这次事件,就是他主动挑起的。”
“要不是他故意给允熥透漏消息,允熥大概也不会这样做。”
“安于做一个太平亲王不好吗?这皇位真有那么诱人?”
朱元璋迅速将这张纸条丢进火盆,接着取出第三张纸条。
“京城关于吴王应当被立为储君、登基称帝的传闻,并非出自吴王身边之人,而是由献王的师傅黄子澄、方孝孺所推动。”
“今日吴王抓捕凉国公时,方孝孺在场观望,但并未采取行动。”
“黄子澄去了东宫,会见吕氏。”
“吕氏送给他一件亲手缝制的衣服。”
“吕氏与黄子澄密谈之后,连夜进了皇宫。”
朱元璋盯着纸条,脸上的表情变幻莫测,如晴转阴。
过了许久。
他也将这张纸条投入火盆。
然后,他又展开第四张纸条。
这张纸条上的字寥寥无几。
“秦王暗中豢养着一些不明身份的人。”
这里的秦王指的是朱元璋的次子朱樉。
按照道理讲,朱标去世之后,秦王应当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然而,秦王行事凶狠残忍,老朱对此十分不满。
并且,在这之前,老朱为了拉拢北元的大将王保保,削弱北元的势力,特意安排秦王迎娶了王保保的妹妹王月悯,也就是后世所说的观音奴。
若是要立秦王为储君,那么将来他过世之后,大明的继承人就会是观音奴的儿子。
一个汉人的王朝,怎么能够掺杂外族的血统呢?
这是老朱无法接受的事情。
朝廷里的文武官员们也会强烈反对。
仅仅这一点,就已经彻底排除了秦王成为太子的可能性。
在京中为朱标守丧期间,秦王一直表现得比较安分,没有制造任何麻烦。
现在,他是不是按捺不住了?
老朱皱眉轻哼道:“老二这是要做什么?”
随即,那张纸条被投入火盆,又拿起另一张。
“晋王最近在京城,和周王接触频繁,时常私下密谈。”
“晋王与颖国公傅友德,周王与宋国公冯胜,也多次秘密会面,具体内容尚不清楚。”
老朱的脸色微微变化,目光也渐渐冰冷。
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被石化了一样。
时间慢慢流逝。
足足过去了将近一刻钟。
老朱长叹一口气说道:“我的这些儿子,真是没有一个省心的!”
------------
月光游移,烛光摇曳。
夜色渐深,寒意也愈加浓重。
即便亭子四周燃着炭火,但由于是在户外,温度依然在下降。
老朱裹着厚实的毛衣,轻轻咳了一声。
身边伺候的太监急忙上前道:“陛下,夜已深,外面寒冷,请回屋休息吧。”
老朱未作回应,而是缓缓扭头,深深凝视着他。
太监顿时脸色大变,慌忙跪下道:“奴才多嘴,奴才该死!”
老朱不予理会,起身走向凉亭边缘,抬头望向天上的满月,道:“今夜的月色,倒是格外圆满啊!”
话音刚落,手中的纸条悄然滑落,掉进旁边的火盆里。
“派去传旨的人,应该也快回来了吧。”
抬头看了会儿月亮,老朱忽然问道。
话音方落,适才前去宣旨的太监已然步入院中。
“皇上,奴才回来了!”
“嗯!”老朱回应了一声后问,“你已将旨意传达,也赐下了朕的赏赐,允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