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泣不成声,抬起头,泪湿满面,双目赤红,轻唤一声“皇爷爷”,哭得愈发凄切。
老朱叹息一声,将他揽入怀中,眼中已有泪光闪烁。
一旁。
朱允炆气得几乎跺脚。
过于大意。
只想着如何构陷蓝玉,如何铲除拥护朱允熥的功臣武将。
心思全放在争斗上,竟忽略了扮演孝顺的角色。
一时疏忽,被朱允熥抢占先机。
此刻想补救,却已为时晚矣。
只能勉强挤出几滴泪,装作哀伤模样。
\"乖孩子,别哭啦。\"老朱轻抚着朱允熥的后背,说道:\"你爹爹刚走的时候,你都没这么伤心,今天这是怎么了?\"
朱允熥心里一颤。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不管是他还是朱允炆,跟老朱的接触都很少。
这并非没有原因。
因为他们的大哥朱雄英从小就被送到马皇后身边,由老朱和马皇后亲自照料。
对于这个长孙,老朱极为宠爱。
就像疼爱朱标一样宠爱他!
可是朱雄英却意外去世了。
从那以后,老朱就很少再见到朱标的其他儿子。
怕的是看到他们时,会再次想起朱雄英,徒增伤感。
而且朱雄英是他亲手抚养的,结果却出了意外。
这让老朱也很自责,于是有意疏远朱标的其他儿子。
以免他们再发生什么不幸!
老朱有时天不怕地不怕,也不信邪!
但在某些事上,他还是很讲究的。
比如朱雄英死后,他就尽量避免接触任何一个孙子。
没接触,自然也就不太了解。
直到朱标葬礼那天,两人在老朱心里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朱允炆悲痛欲绝,而朱允熥看起来却毫无反应。
父亲去世了,他竟然似乎一点也不难过。
因此,老朱心里便认为朱允炆是个孝顺的儿子,而朱允熥则是不孝之辈。
正因为如此,老朱才想立朱允炆为储君,而非朱允熥。
要知道,跳过儿子直接立孙子为储君,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老朱对朱标深深的爱。
否则的话,即使朱标不在了,老朱还有别的儿子,应该立次子,而不是孙子!
自古以来就没有跳过儿子直接立孙子的道理!
从礼法上也讲不通。
老朱虽然不喜儒家,却是个遵守礼法的人。
但在这件事上,他偏偏不守规矩!
老朱始终觉得,自己的皇位应当传给朱标的儿子。
这皇位本就是朱标的。
也本该是朱标的儿子的。
不能因为朱标的离世,就剥夺了他的儿子继承皇位的权利。
对朱标最孝顺的朱允炆,也因此成了首要考虑的继承人。
原主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了。
这其实也不能怪他。
关键之处在于,原本身份依旧是个少年,而他的亲生母亲早已离世!
有母为伴犹如珍宝,无母则似荒草。
吕氏看似对他关怀备至,实则心怀鬼胎。
例如朱标卧病时,吕氏特意安排朱允炆日夜照料,却让朱允熥自由玩耍。
朱标过世后,吕氏再三叮嘱朱允炆要悲痛欲绝,甚至绝食哭泣;而对朱允熥则劝其继续饮食,尽情嬉戏。
这般行径显而易见。
原身年少懵懂,直至穿越来至此世,方能明察秋毫。
听闻太祖询问,朱允熥泣不成声地说:“父亲刚去世时,我并未觉得哀伤。”
“我一直觉得父亲还在,就在身旁,仍注视着我。”
“我不信他会离去!皇祖父,我真的不信!”
他极力悲号,仿佛心碎肝裂。
太祖一时怔住。
确实如此!
大妹仙逝,儿子朱标亡故之时,自己亦是这般心境。
并非立即陷入深切悲痛,内心深处全然不信。
宛如痴傻,就是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后世心理学称此状态为——人格解体。
又称感知综合障碍。
即人在遭遇重大变故后,对现实感知失真。
实则是人体自我保护机能。
由身体自发触发,以防过度悲伤伤害身体,甚至危及性命。
此时之人,不信现实,不认现实,麻木不仁,情感缺失。
许多人骤失至亲后,头几日毫无悲戚之感,仿若木然。
在外人看来,完全正常,举止言行皆无异常。
只是显得无情无义,感情淡漠,感受不到悲痛。
旁人容易误以为此人天性冷酷,毫无情谊,即便骨肉至亲亡故也无动于衷!
但实际上,这是极度悲伤的体现。
是极度悲伤后的生命本能自我守护!
唯有数日后或过一段时间,方可挣脱此状态,悲痛如潮水般汹涌!
太祖不懂心理学。
但他亲身经历过丧偶之痛,丧子之苦。
刚听闻消息时,他整个人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