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李孝恭如今年事已高,对于仕途再无追求,只想着在吏部尚书任上稳稳当当的干下去,待到年老体衰精力不济之时致仕,死后追赠一个美谥、陪葬昭陵,这辈子就算是圆满了。</p>
此等情形之下,他谁的面子都不会卖。</p>
李承乾对此很是满意:“王叔此举严格缜密,实乃良策。不过王叔也不必担忧如此劳心劳力,朕会让御史台协助于你,天下所有御史皆有监督选官之职权,一矣发现有违规之处,可直接奏报御前,待朕查实,严惩不贷!”</p>
李孝恭:“……”</p>
我已如此卖力,还要用御史台来监视我么?</p>
殿内御史则各个面泛红光,就连御史大夫刘祥道、新任御史中丞孙处约都激动不已,前者大声道:“陛下放心,御史台纠察不法、肃正纲纪,绝不容许国家抡才大典遭受亵渎,任谁敢于上下其手、私相授受,必将其揪出予以弹劾!”</p>
选官之事,攸关利益,岂能干干净净全无猫腻?</p>
世家门阀费尽资源培养出来的子弟,必然要安插于一个好位置上以便于反哺家族,否则岂不是前功尽弃?譬如萧瑀之孙萧恕此番考中南榜!朕与诸卿共勉。”</p>
众臣齐齐起身,站在殿上、一揖及地。</p>
在一一看无一错版本!</p>
“惟愿陛下万寿无疆!惟愿帝国千秋万载!万岁,万岁,万万岁!”</p>
……</p>
武德殿内,众臣齐声表达忠心,声浪震荡殿宇之际也难免外泄而出,周围的禁卫、内侍、官员们纷纷侧目,难掩惊诧。</p>
“万岁”可不是随便就能喊的,除非国家于边境有空前之大胜,否则一旦臣子喊出“万岁”几乎肯定会被御史们盯上,扣上一个“谄媚于上”“蛊惑君王”之罪名,不死也得脱层皮。</p>
似这等满朝大臣齐声高呼“万岁”之盛况,贞观朝有过几次,如今这仁和朝却是前所未有,毕竟大臣们一贯不大看得上这位陛下……</p>
消息传到后宫,正与晋阳公主说话的皇后顿时喜笑颜开,一手扶胸、一手拉着晋阳公主,欣慰道:“自陛下登基御极以来,朝野上下质疑不停、攻讦不断,大臣们更是轻忽蔑视,认为陛下德不配位……时至今日,这‘万岁’之呼声响彻宫阙,才算是终于认可了陛下。”</p>
虽然李承乾乃是太宗皇帝金典册封之太子,继承皇位乃大义所在、水到渠成,可朝野上下对于其才能不予认可,认为其不如魏王、晋王,甚至晋王反叛之时,尚有许多人声称“太宗皇帝早有易储之意”,以此附和叛逆。</p>
作为枕边人,皇后岂能不知李承乾自继位以来何等惊厥忐忑、惶惶不可终日?</p>
终于苦尽甘来,可想而知陛下心中如何快慰。</p>
晋阳公主容颜俏丽、娴静幽雅,握着皇后的手,笑着安抚道:“陛下对科举大刀阔斧的予以改革,与世家门阀针锋相对不落下风,就意味着已经掌握了中枢的权力,天下人只能景从、不能悖逆,这一日迟早都会到来。”</p>
少女熟读史书、天赋凛然,轻易便看透当下朝局之走势。</p>
当科举考试以一种近乎于改头换面之形式被中枢强有力的推行全国,就意味着世家门阀在屡屡遭受打击、前所未有的虚弱之时,不得不采取妥协。</p>
而一旦妥协,主动权便尽操于中枢之手,世家门阀只能按照科举考试之规则奉行不悖,否则就将被科举制度彻底抛弃。</p>
故而,在少女心中群臣这一声“万岁”并非对陛下之臣服,而是对科举考试之臣服,对那个一手改革了科举考试、使之成为帝国选官唯一途径之人臣服……</p>
即便躲在陛下身后,但耀眼光芒谁能遮挡?</p>
少女明眸善睐、光彩熠熠,芳心与有荣焉。</p>
那可是她看上的男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