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迎接闯王(1 / 2)

闯王李自成的威名早已传遍四方。

当时许多人争相打开城门迎接闯王。

一边是饥寒交迫,另一边是免役免税。

在这种情形下,**岂能不焦虑?

必须想办法筹集粮草,至少让守城的将士填饱肚子。

否则,京城恐怕不久便会失守。

然而,国库空虚到连老鼠进去都会哭泣离开。

该怎么办才好?

**想出了一个对策,颁布一道诏书,呼吁城内文武官员捐献财物,筹措军需物资。

齐心协力,共保京城安全。”

听完韩成的话,朱标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他已经完全沉浸在韩成描述的明末困境中。

认为在这种环境下,除了这条路径外,别无他途。

**采取的措施还算明智。

朱标甚至相信,这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毕竟当下,众人同陷困境,唯有齐心协力,方能转危为安。

若城池失守,那些外来的叛军涌入京城,即便再多金银,于这些官员亦无济于事。

然而,朱元璋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恐怕这些人不会拿出多少东西来。”

历经元末动荡的朱元璋,对这些官员的心理可谓了如指掌。

毕竟,在他的大明政权里,接纳了不少元末时期的旧官。

这些官员只顾自己及家人谋利,哪里会在意朝廷的存亡?

朝廷若是败落,他们只需打开城门投降,换下官服,便能在新朝继续做官。

照常过他们悠闲的日子。

朝廷如何混乱,与他们无关,只要自己手里有财富,生活便可无忧。

“陛下英明,一眼便看透了!”

韩成竖起大拇指,极力赞扬朱元璋,仿佛是在抚慰一头驴。

朱元璋轻哼一声,几乎难以察觉。

他这一生听惯了各种溢美之词,对于韩成这般毫无内涵的恭维,实在提不起兴趣。

总觉得韩成似乎是在故意羞辱他。

撇开他对官员的了解不说,韩成早就多次提醒,他接下来要说的事可能过于敏感。

已提醒他做好心理准备。

在这种情况下,连愚钝之人也明白,这些文武百官必定不会老实。

韩成对朱元璋的态度置若罔闻。

略作夸奖后,又继续说道。

“陛下以为,皇帝下达这道命令后,那些官员无论怎样,总会为国分忧,捐出些钱粮。

可第二天早朝时,却发现这些官员一个个衣衫褴褛,寒酸至极。

身上尽是打着补丁的衣物,与乞丐相差无几。

一张嘴便是诉苦,个个显得可怜兮兮,个个装得廉洁无比。

皇帝见此情形,不禁愕然。

愤怒之下,他想起了自己的岳父周奎。

周奎身为国丈,家底丰厚。

于是皇帝私下召见周奎,请求他带头捐款。

要求周奎捐出十万两银子,以示表率,带动其他人一同捐献。

然而,这位本应与皇帝一条心的国丈,也是一通诉苦,声称自己为官清廉。”

在地主家里,其实也没啥多余的粮食。费了好大劲,才说服拿出一万两银子。皇后实在看不下去了,把自己所有的值钱东西都卖了,凑齐了五千两,偷偷给了周奎,让他一起捐掉,好让这事看起来稍微体面点。没想到,周奎竟然连这点也克扣。五千两经他手后,只剩三千两。最后,他拿出了一万三千两银子。

周奎这么一带头,文武百官才开始掏钱。有的捐几十两,有的捐几百两。甚至有人为了表现清廉,只捐了几两银子!还一个劲地诉苦,说这些已经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了。为了得到钱,皇帝几乎都要跪下来求这些人了!

结果,总共才筹到二十万两银子,其中五千两还是皇后贡献的。二十万两银子,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砰!!”

韩成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一声闷响。回头一看,刚才还很有威严的朱元璋,此刻已经抓起一把椅子,狠狠摔在地上,椅子散了架。

朱元璋双眼通红,大口喘息,胸口剧烈起伏,像是一头暴怒的公牛。他的咆哮声在大殿中回荡:“该死的奸贼!全都该死!!”

想到自己的后代在国家危难时,为了救国,低声下气地向这些臣子求助,却被当成乞丐一样打发了,朱元璋恨不得把这些人都扒皮抽筋!

可恶!太可恶了!

韩成赶紧闪到一边,避开了飞来的椅子碎片。

看着此时的朱元璋,韩成一脸无奈。这就是你说的,经历过风风雨雨,能承受得住的?真是信了你的邪!

“陛下,请冷静!您可是开国皇帝,讨过饭,当过和尚,一路披荆斩棘走来的,还有什么承受不了?”

韩成试图劝慰,担心朱元璋会出什么事。

旁边的朱标听了韩成的话,差点想对他翻白眼。你这样安慰人,能让人心情平复吗?

你这话一出口,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朱标急忙上前搀扶朱元璋,朱元璋脸色铁青地摆摆手,示意自己无事。

“那么……是不是那些官员确实没多少家财呢?毕竟我们大明的俸禄不多……”

为了缓和父亲的情绪,朱标只好随便找了个话题,望向韩成问道。

话音刚落,朱标就意识到自己仓促间问了个愚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