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司马家的权力真人秀:八王之乱的荒诞启示录(2 / 2)

当晚,夜色如墨,万籁俱寂。贾南风皇后派人送来了一盒精致的甜糕,送到了杨骏的府上。杨骏毫无防备地吃下了几块,然而,就在他咀嚼的瞬间,一股剧痛从喉咙传来,他的七窍开始渗出血迹,不一会儿,鲜血便染红了他的衣衫,场面异常惨烈,仿佛宫廷版的《绝命毒师》。

贾南风,这位身高不足150cm、相貌酷似《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史上最丑皇后,却拥有着顶级的宫斗智商。她巧妙地利用了司马玮这把利刃,先借他之手除掉了杨骏,又用一份伪造的诏书,骗过了楚王,让他亲手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

最后,贾南风毫不留情地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司马玮的身上,仿佛这一切都与她毫无关系。当禁军如潮水般围住楚王府时,司马玮还紧紧攥着那份盖有皇帝印玺的“杀人许可证”,声嘶力竭地大喊:“我有红头文件!”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他最终还是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赵王司马伦的登场堪称行为艺术巅峰。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王爷偷玉玺时身手矫健如特工,篡位后却突发奇想要打造文艺人设。他给每个官员发貂尾冠,结果洛阳城的狗都成了时尚牺牲品。百姓编出顺口溜:\"貂不足,狗尾续;赵王笑,天下哭。\" 最离谱的是,他给孙子辈封了上百个\"奉车都尉\"之类的虚职,导致洛阳官道上天天堵车——全是领工资的司马家熊孩子驾着豪车(马车)招摇过市。

成都王司马颖堪称古代cosplay先驱。他给军队配发《左传》当作战手册,打仗前要先开读书会。黄河岸边,两军对垒,司马颖的将士们捧着竹简研究\"曹刿论战\",对面的敌军都忍不住探头问:\"兄台,能借我看看注释吗?\" 某次攻城战正酣,他突然叫停进攻,理由是\"今日卦象不宜见血\",气得先锋官当场表演徒手劈砖。

三、魔幻现实主义战场

当长沙王司马乂被东海王的军队困在洛阳时,他发明了史上最朋克的守城术——拆皇宫柱子当滚木,搬太庙牌位当盾牌。儒学博士们跪在箭楼下哭喊:\"那是周公旦的神位啊!\" 司马乂在城头大喊:\"周公显灵就在今日!\" 结果第二天守军真的打退进攻,士兵们纷纷给周公牌位供上烧鸡,堪称最早的KpI考核现场。

河间王司马颙把\"借刀杀人\"玩成了行为艺术。他撺掇部将张方去烧洛阳粮仓,等大火烧起来又第一个跳出来救火。看着百姓啃着焦黑的麦粒,这位影帝在朝堂上捶胸顿足:\"天灾啊!这都是上天的警示!\" 背地里却给张方发奖金:\"烧得好!下次记得把皇宫图书馆也点了。\"

东海王司马越的嘴炮技能点满级。他忽悠鲜卑骑兵时说中原遍地美女,等慕容部勇士杀进城,发现街上全是老太太。司马越面不改色:\"风韵犹存才是极品。\" 转头又给匈奴首领刘渊写信:\"兄弟快来,洛阳城的大门永远敞开!\" 结果刘渊真来了,不过带的是十万骑兵——这是史上最早的\"开门揖盗\"实战教学。

四、权力的终极狂欢

305年的洛阳城上演着荒诞剧的高潮。皇宫里,惠帝司马衷依旧在专心啃甘蔗,突然抬头问太监:\"今天怎么没人上朝?\" 太监看着城外冲天火光,硬着头皮回答:\"大臣们...都在参加军事演习。\" 此时城外六路藩王正在混战,有人为抢玉玺打破头,有人为争\"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虚职打得头破血流。

最惨烈的要数\"成都王VS东海王\"总决赛。司马颖坚持让士兵背诵《孙子兵法》才能领军饷,结果半数文盲士兵连夜跑路。司马越更绝,他给战马都披上绸缎,美其名曰\"震慑敌军\",结果鲜卑骑兵看见这些移动的钱袋子,眼都绿了——这是晋朝版\"运输大队长\"。

当匈奴骑兵终于突破长城时,幸存的王爷们突然团结起来。河间王司马颙捧着玉玺要禅让给刘渊:\"您才是真命天子!\" 刘渊哈哈大笑:\"我们匈奴人抢东西向来直接,不玩这些虚的!\" 说罢一刀砍了这位奥斯卡影帝。

五、荒诞剧的终章与启示

公元 311 年,洛阳城破,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魔幻大剧。皇宫里,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这些原本应该被带走的财富,此刻却像被遗忘的垃圾一样散落在地上。尚书台的案几上,还留着未写完的弹劾奏章,仿佛它们的主人在匆忙逃离时,甚至来不及把这些重要的文件处理完。御膳房的蒸笼里,竟然还有半熟的熊掌,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奢华和繁荣。

然而,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是司马家的王爷们。有的王爷竟然成了胡人的座上宾,他们在胡人面前卑躬屈膝,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骄傲。而另一些王爷则更惨,他们被拴着铁链,像奴隶一样被迫跳舞取乐,成为了胡人眼中的玩物。这一幕,恐怕是史上最贵的真人秀门票了,因为这些王爷们的身份和地位,使得这场“表演”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八位主演的结局令人啼笑皆非,充满了黑色幽默。赵王司马伦在被灌金屑酒时,竟然还不忘讨价还价:“能不能给我兑点葡萄酿啊?”仿佛他所面临的并非是死亡,而是一场普通的交易。

而长沙王司马乂的遭遇则更为凄惨,他竟然被做成了烤肉!敌军将领在品尝这道“美食”后,毫不留情地给出了评价:“火候过了,差评。”这简直是对司马乂生命的一种亵渎和嘲讽。

齐王司马冏的首级更是在城门口悬挂了整整三年之久,成为了一道令人毛骨悚然的“风景”。更可笑的是,乌鸦竟然在他的首级上筑起了三个窝,仿佛这颗头颅已经成为了它们的栖息地。

这场持续了十六年的闹剧,不仅耗尽了西晋王朝三分之二的寿命,还直接报销了五十万精锐部队。中原大地在这场内乱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片凄凉景象。

然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胡人的铁骑如狂风般踏破洛阳时,民间却流传起了一句新的谚语:“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于乱世的恐惧和无奈,也揭示了这场内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历史的吊诡在于,司马家王爷们至死都不明白:他们争夺的所谓权力,不过是匈奴人眼中的一场猴戏。那些镶金嵌玉的印玺,在游牧民族眼里还不如一把好弓实在。八王之乱给我们最荒诞的启示或许是:当权斗成为行为艺术,王朝就变成了大型焚化炉——所有参与者都是燃料,没有赢家只有灰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经过去了 1700 年。然而,当我们目睹当今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明星之间的相互撕扯时,那些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而争得你死我活的场景,竟然与司马家的王爷们如出一辙。

权力,就如同洛阳城中那华丽的貂尾冠一般,戴在头上的人或许会觉得自己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但在旁人眼中,这不过是一条狗尾巴罢了。这种看似光鲜亮丽,实则荒诞可笑的现象,仿佛是一场闹剧,让人们不禁感叹世风日下。

这场闹剧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当一个人的智商无法与他的野心相匹配,当他的演技无法掩盖内心的欲望时,无论他身处多么华丽的舞台,最终都只会将其变成一片集体坟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失去了理智和道德底线,只剩下对权力和利益的疯狂追逐,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