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七章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2 / 2)

诸位,现在对于昆曲来说,最重要的是传承!跟旁的相比,昆曲最是依赖‘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昆曲不光有唱词,有旋律,还有身段,有唱腔,这些东西若是脱离了师道传承,就如同离开水的鱼一样,变成‘死东西’了!为什么有很多老戏只能在戏本子看到,再也上不了台了?因为失传了,没人会唱了!

我说几个数目,乾隆年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了四千多个曲牌,明清传奇作家有七百余人,作品近两千种,可到了全福班,就只能演个四五百出了,到了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必然更少!”

无需杨荫浏多言,在座每一位都对昆曲的没落感同身受,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言,浦江清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的看法:

“现在昆曲和京戏的地位真是天差地别,可平心而论,无论在任何方面,昆曲都远胜京调,昆曲之所以无法普及开来,依我之拙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昆曲的说白多用南方方言,要是伶工能适应北方环境,把说白改京语或是普通话,则昆曲或不致没落得如此之快!”

对于浦江清的观点,大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于是火热地争论起来。有人赞同,表示昆曲的普及和传承迫在眉睫,适当地做出革新是顺应时势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也有人反对,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改不得,如此‘改良’之后昆曲便不再是昆曲了,更有人反驳,昆曲本就是魏良辅博采众家之长所创,如此故步自封大可不必。席间众人唇枪舌剑、妙语连珠,辩到头来,往往并没有一个输赢,却让周曦沐颇感受教。

即便是大家争来争去,却没有丝毫不快,因为他们每一个都爱昆曲,都是一心为了昆曲。让周曦沐意想不到的是,浦江清又出惊人之语,结束了‘纷争’。浦江清直言皮簧征服昆曲,就如同西洋史上野蛮的条顿人毁灭罗马帝国一样,大家对这个观点“英雄所见略同”,瞬间归为了一个“阵营”。

结束了“争端”,大家又开始“忆旧”,浦江清说起了久远的往事:

“充和,你之前说你在北平的时候去看韩世昌和白云生的戏,巧得很,我也爱看他们的戏,大概是十年前吧,我记得那时候我去广德楼听韩世昌唱《烂柯山》的“痴梦”和“学舌”,门票不过三毛钱,可惜听者寥寥。我心里也明白,韩世昌不复盛年,小旦的扮相没有年轻时那么动人了,但唱做仍在水准之上,做工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韩世昌风华正茂,一时风头无两,那时的戏迷把为梅兰芳、程砚秋和韩世昌的戏而痴迷形容为得了‘梅毒’、‘秋瘟’和‘伤寒’,韩世昌更是得了‘昆曲大王’的美誉。彼时韩世昌的戏不光一票难求,还有‘北大韩党六君子’为他捧场,蔡元培老校长也总去听他的戏,当真是风光无限。相较之下,怎能不令人唏嘘?‘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