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报捷2军品通关(2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1652 字 11小时前

经过再次检验合格并通关后,半成品进入第三道工序:成型工序。

成型工序由精车组负责完成,精车组特意请来了工作小组副组长李文化。

李文化亲自前来操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前段时间开会时,谢云旺曾提到军品通关需要他的协助;

其二,这个车间精车组组长赵铁柱是他的徒弟。

赵铁柱原本在保东只是一名普通车工,到了三线后,被调到这个车间担任精车作业组组长。

几个月来,赵铁柱和班组的同志们一直忙于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没怎么有机会实际开机操作,所以在通关实操时,大家总觉得手生。

这次通关,赵铁柱主动找到盛国琳,提出想请师傅来指导。

盛国琳让他们先自行组织练习。

后来工厂介入,下发文件任命李文化为副组长,盛国琳便找谢云旺,说出了职工们的想法。

谢云旺听后十分赞同,他说:“你们前一阶段的磨炼很有价值,一方面同志们掌握了技术,另一方面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大家想请李师傅,这个想法很好,说明大家心里有底。这次通关确实需要李文化这样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同志帮忙。”

在领导办公会上,谢云旺发言道:“这次通关,不仅是军品技术、生产以及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检验,更是检验我们三线搬迁成果的政治通关。过不了关可不行,政治影响太大了。所以我提议让李文化同志来指导,为什么呢?一是他技术精湛,有他参与会比较稳妥;二是他作为工人代表,在车工同行中威望颇高,他到生产线上,操作的工人会更安心;三是他身为厂革委会副主任,由他把关检验三线搬迁成果的任务,意义重大……”

谢云旺说话时,李文化点头表示同意。

谢云旺讲完后,他更是当即表态:“这事包在我身上,回车间我跟主任说一声,明天就过去。”

李文化来到车间后,先是测试车床并调整精度,发现有点问题,便找来机修钳工。

他们反复研究修理,把精度调试好了,切削也顺畅了。

与此同时,李文化又和盛国琳商定,对全部设备进行精度调整。

车工设备逐台调整精度的同时,其他设备也在进行调整。

一周后,大家都信心满满。

谢云旺每天都来查看进度,他对盛国琳说:“李师傅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来解决了不少问题,这下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

“您说得太对了。” 盛国琳也深有同感,因为精度调整后,机加质量有了显着提升。

通关流程进行到精车组,检验员抱着炮弹半成品走到李文化身边,将半成品递给他。

李文化身旁精车组的同志们都围过来观摩。

他接过半成品,拿起卡尺先测量圆柱部,接着又用专用的“模板靠尺”测量圆锥部。

测量完毕,他把弹尾部卡在卡盘上,开始车削弹头部。

由于锥形部尺寸不好切削,进刀量需要随时调整。

只见他一手摇动中拖板手轮,一手摇动小拖板手轮,同时进刀,铁屑在圆柱上卷曲着从刀头旁滑落。

不一会儿,一个光滑的流线型炮弹头就加工完成了。

检尺、加工,再检尺,合格。

李文化镇定地将弹头半成品在卡盘与尾座间掉转方向。

掉头后车削圆柱弹体及弹带槽,很快,一个漂亮的炮弹头呈现在大家眼前。

盛国琳、吴敏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捧着光滑的炮弹头给彭大军等领导看。

谢云旺称赞道:“李师傅,手艺高超,太完美了。”

兰小柱有些疑惑,问道:“这就完成了?”

谢云旺回答:“不行,后面还有很多道工序呢。”

确实,这仅仅是弹头成型,距离能上战场的炮弹还差得很远。

锦东生产的合格产品,没有装药、没有引信,也没有弹筒,这一点彭大军和军工厂的同志们都很清楚。

因为这是生产安排,规定有的厂家生产这几个部件,有的厂家生产那几个部件,还有生产火药的、负责组装的,一个完整的炮弹需要多家合作才能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