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调整3调整布置(2 / 2)

三线情怀 于老三333 1206 字 11小时前

他说: “1964年,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而且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军工及重要的企业集中建在东北。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公开提出,要对东北工业进行打击,东北靠近边境的企业,不得不搬迁。还有建国前,华北、上海是中国轻工业研究制造的集聚地。中央认为华北、上海危险性较大,也需要搬迁。”

谢云旺说:“你说的文件传达过,美狗进军越南时,主席彻夜未眠,批示:‘要打仗了,行动要重新考虑’。建设三线时,上级口号就有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

“是的,战争威胁是客观存在的,中央提出要加强国家战略后方,建立大三线,从国家安全角度布置重点企业及军工设置。后期,主席又提出各省、自冶区战时,要做到各自为战。为落实主席要求,国防科工委提出,有计划的建设‘小三线’要求。

为什么提出建设‘小三线’,我想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二是设备,三是钱。第三点非常重要,目前国家资金非常紧张,你们在下面看到了只是点,我们在上面看到的是面,点面都缺钱,各自为战可以减少上面的压力”。

谢云旺说:“有这个可能,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各自的三线, 搬迁费用会小的许多,同时,也能为各省在战争时期,提供一定限度的保障。但是,他们那些企业都在省内搬迁,不像我们这几个企业出了省,但还在东北。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我们是大三线?还是小三线企业?”

“你说的情况,我最清楚,从规划角度说,主要考虑地处勃海湾,战略地位重要,同时又处于辽西山脉不近海、不近疆,是战备部队的纵深之地。你们这几家企业搬迁目的是,为了保证全系统常规武器的供应。你们不算小三线。小三线企业建设目的与你们不同,他们主要是保障区域内部分军火供应的小型企业,而你们是保证常规大量军火供应的大中型企业”。

“你说的对,我们的编号,不同于西南大三线企业,同时又地处关外,按道理应算是前线企业?”

“你说的事,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是编号问题,编号是依据生产纲领设计的,和你们属于大三线,还是小三线没有关系。第二,是地域位置问题,我们设想与强大的敌人逐省展开斗争,必然要利用好人多地广的优势,这一点苏联修正主义和美国帝国主义比不过我们,他们人口少、距离远,长期战争他们根本坚持不了,而我们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战时,你们的企业,可以算作前线企业,能够快速生产并供应军火,在物资保障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既然如此重要,我们是不是不在调整之中?”

“目前部里想法,你们不下马,还需正常建设,但有少量调整。”

“那就好,我们地处战略要地,不下马,少调整是对的。”

而后两天,大家讨论,统一思想。

第五天,对各单位的建设及生产计划进行了安排调整,原计划保东机械厂待搬迁的十二个车间,不再搬迁。锦东厂按目前已搬迁设备及人员落实生产建设组织生产。

第六天,下发文件调整企业组织机构及成员,谢云旺成了一把手,彭大军调回原单位。

会议结束,经历数日的颠簸他们回到了三线。

回到三线后,组织会议传达三个重要文件:

一是人事安排:谢云旺担任革委会主任及党委书记,宋东方任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刘忠臣兼管生产,兰小柱、包宏业不再兼任锦东机械厂副书记及副主任。

二是传达中央开展运动的指示。

三是宣布三线搬迁及生产方案调整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