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张良复国(2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232 字 18小时前

当他看到项梁在拥立楚王这件事情上的影响力之后,便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张良忙不迭地乘机对项梁提议道:“君既已立楚王为后人,这实在是一件盛举。而在韩王诸公子当中,横阳君成可谓是最为贤能之人。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若是能够立他为王,不仅可以慰藉韩国的遗民之心,还可以借此多树立我们的党羽。到时候,我们各方势力相互扶持,无论是对于楚国的壮大,还是对于实现我们各自心中的抱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好处。”

项梁听闻张良此言,心中也是微微一动。其实他与韩成之间本就有着旧日的情谊,在过去的交往中,彼此也还算有一定的信任基础。而且,项梁也正有此意,他想通过拥立韩成为王这件事,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大度与公正,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来巧妙地掩饰自己拥立熊心为楚王时内心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轨之心。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各方势力都在相互揣摩、彼此制衡。项梁思考片刻之后,觉得此事对自己并无坏处,反而好处多多,于是他一口就应承了下来。

于是,项梁毫不犹豫地命人四处寻找韩王成。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韩王成。在一个看似庄重的仪式上,项梁正式立韩成成为了韩王。为了表示对这一任命的重视,项梁还任命张良为司徒。在当时的政治体系当中,司徒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

这看似是一步高明的棋局,不过,项梁却有着自己的算盘。他虽然给了韩王成一个王的头衔,并且让张良担任了重要的职位,但是并没有给韩王成一兵一卒,甚至连任何一块可以立足的地盘都没有提供。他只是要求韩王成与张良自己回到韩地去发展与打拼。

项梁心想,这样既可以让自己在不花费资源和精力的情况下,在韩国旧地培植一股亲己的力量,又可以让韩王成和张良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不至于日后强大起来难以掌控。这在他看来,叫"驱狼喂虎之计!"

张良眼见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韩”目的终于要得以实现了,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狂喜。然而,当最初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现在的他虽然有了韩王的称号,但是却没有一兵一卒。

在这乱世之中,没有军队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谈。军队就如同一个人的四肢,没有四肢,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和伟大的抱负,也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张良为了能够实现复兴韩国的理想,开始苦苦思索对策。

想来想去,他觉得刘邦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毕竟在之前的交往中,刘邦表现出了对张良的尊重,而且刘邦的军队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于是,张良便决定去找刘邦商量。

张良来到刘邦的营地,见到刘邦之后,赶忙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邦。

刘邦听后,心中权衡利弊,他深知张良对自己有着重要的价值。张良足智多谋,如果能够得到他的全力支持,在未来的征战中必然会有更多的胜算。而且,通过帮助张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赢得韩地人民的支持,这对于他自己的势力扩张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于是,刘邦挺“大气”地决定借给张良一千人。

在交接这千人队伍的时候,刘邦还千叮咛万嘱咐地对张良说道:“子房啊,此去一定要保重自己。你是我非常钦佩的人,我希望你能够平安无事。这一千人虽然不多,但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你能够利用这股力量,在韩地有所作为。如果在途中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想办法克服。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尽管派人来告诉我。”

张良看着刘邦诚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激,他谢过刘邦之后,便带着这一千人踏上了返回韩地的征程,心中满是对复兴韩国的憧憬与期待。

张良接过这一千人队伍,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决心。他深知,这千人虽然不多,但却是他实现“复韩”梦想的重要基础。于是,他带着这一千人,踏上了返回韩地的征程。

回到韩地之后,张良立刻投入到复兴韩国的事业中。他竭尽全力扶持韩王成,挥师收复韩地(指战国时韩国地盘)。他们时而攻取数城,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时而又被秦兵夺回,遭受暂时的挫折。尽管如此,张良和韩王成并没有放弃,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希望能够开创一个大局面。

然而,现实的困难却让他们倍感煎熬。韩地首先为秦所灭,韩国贵族早已被秦军洗劫一空(韩信嘛也只剩下一柄祖上留下来的剑而已),韩国老百姓也被秦朝治理成了顺民。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就没有啥子人策应张良他们。韩地的人民对于秦朝的统治已经习以为常,对于张良他们的复兴行动,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和支持。

因此,张良仅靠那千把人,的确挺难打开局面的!他们面临着兵力不足、缺乏民众支持、秦军强大等诸多困难。

然而,张良并没有放弃,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复韩”的梦想。于是,他带领着韩王成和那一千人队伍,在韩地继续坚持斗争着,希望能够早日看到韩国复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