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主心骨回来了(2 / 2)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2115 字 18小时前

但自此后,韩信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只管我行我素。在军队的事务上,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法,却很少与刘邦商量。每当有重要的决策需要做出时,韩信都是自行决定,从不向刘邦汇报。他沉浸在自己的军事世界里,仿佛忘记了身边还有刘邦这样一个领导者。

这种情况,长时间下去,使得刘邦深感落寞。他本以为自己与韩信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可如今,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却像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之间。刘邦有时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营帐外那闪烁的星空,暗自思忖:我如此重用他,给他如此大的权力,他为何却如此疏远我呢?

的确,韩信在这点上也颇让刘邦心生忌惮。他深知韩信的才能,也明白韩信手握重兵,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如果韩信心生异志,那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奈何,刘邦又必须倚重韩信。在那纷繁复杂的战局中,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刘邦实现霸业的重要保障。没有韩信,他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更别提称霸天下了。所以,刘邦暂时是点儿都没对韩信表露出任何不够信任的意思,他不想因为一时的情绪而破坏了与韩信之间的合作关系。只是,在大政方针方面,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找韩信商量了。甚至于,在一些重要的决策尚未谋定之前,他根本不想让韩信预先知道,他害怕韩信会借此机会改变他的决策,或者在一些关键时刻给他制造麻烦。

所以,哪怕是在掠定三秦之后,刘邦的心中依然感觉很是空落落的。他仿佛置身于一片繁华之中,却找不到那份真实的存在感。曾经与韩信那种默契和信任,如今已渐渐远去。他倒真的有点儿“孤家寡人”的味道了。在他的身边,虽然有众多的将领和谋士陪伴着他,但他却始终觉得缺少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倒是当时戚夫人(刘邦在入关途中收的随军侍妾),给了他不少安慰。戚夫人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总是能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最温暖的关怀。她那柔美的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驱散了刘邦心中的阴霾;她那轻柔的话语,宛如潺潺的溪流,流淌进刘邦的心田。故而,戚夫人成了他一生的不舍。刘邦对戚夫人的感情,不仅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爱慕之情,更是一种在孤独寂寞时相互慰藉的深情。他在戚夫人的陪伴下,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与安心,这份特殊的情感,让他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难以忘怀。

之前经历了入关后的那回险情,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至今仍深深地刻在刘邦的心中,成为了他难以忘却的深刻教训。当时,形势的危急和变幻莫测,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所以,即便是此刻身处相对安稳的关中,他也不敢再像从前那般随兴乱来,肆意妄为了。

如今,他只想规规矩矩地做起了关中王,在这片刚刚征服的土地上,努力巩固自己的势力。即便心中有着更为宏大的野心,想要与项羽一争天下,去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但每当他想起项羽那威震天下的气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心中的不安便如影随形。他深知项羽绝非等闲之辈,若自己稍有不慎,引来了项羽的兴师动众讨伐,那等待他的必定是一场灭顶之灾。这份担忧,就像一片阴霾,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行事愈发谨慎起来。

在这关键的时刻,张良的到来,无疑是给刘邦打了一剂兴奋剂!对于刘邦来说,张良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他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又仿佛是久旱逢甘霖,给他那焦虑不安的心田带来了滋润与慰藉。

所以,即便是为张良接风洗尘,也不得不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简办了。毕竟,当下的局势需要他们尽快商讨应对之策,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铺张浪费。

当然,萧和曹参等一众亲信将领是在场的。他们围绕在刘邦的身旁,目光中透露出关切与期待,等待着与张良共同商讨未来的大事。然而,韩信此时外出督军,不便召回。或许,在刘邦的内心深处,他根本就没想过要让韩信来参加这场简短的接风宴。毕竟,韩信如今的势力逐渐壮大,刘邦对他的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他能感受到韩信身上那股逐渐彰显的力量,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担忧和不安。

酒宴上,氛围略显沉闷而又急促。刘邦的目光紧紧地落在张良身上,眼中闪烁着急切与期待。他迫不及待地问起了当下的天下形势,想要从张良那里获取最为准确和详尽的信息。在他看来,只有清楚地了解局势,才能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张良微微颔首,沉思片刻后,便如实地说了项羽目前的状况。项羽为了征伐齐国,已经将大量的兵力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东方的战事之中,如今已无力西顾。张良的分析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让刘邦的心中逐渐明晰了未来的方向。他深知,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要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为自己的霸业谋划出更加周全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