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副总督翻阅着附有华工指纹的《技术申诉书》,指尖停在「士匠分流」的制度说明上——南洋华人可通过算筹技艺获得天工科身份,其技术鉴定具有殖民地法律同等效力。「公秤房的检测程序,」他不得不摘下眼镜擦拭,「符合女王陛下的殖民地行政规范。」
当松本在赔偿书上签字时,星洲港的华工们唱起《匠人醒世歌》。英国殖民当局的监察官举起望远镜,看见华工们用算筹摆出「公义」二字,每个笔画都是《九章算术》的标准刻度。远处吉隆坡公秤房的钟楼亮起三色灯,那是用摩斯密码发送的「公证完成」信号。
深夜,老胡椒将赔偿书放在小顺案头:「公秤房说,这次维权的算理模型,会纳入《殖民地工业安全操作指南》。」
赔偿书内页夹着公秤房的技术白皮书,附录是小顺三年前撰写的《磁导制动安全算法》,此刻被标注为「华人技术标准范例」。他指尖抚过纸上的抗磁砂印鉴,忽然想起光绪曾在算理学院说过:「洋人有洋人的法条,咱们有咱们的算理,只要算得准,哪儿都有说理的秤。」
星洲港的蒸汽钟传来沉稳的报时声,与吉隆坡公秤房的钟声相差不过半息。小顺摸出磨平的无纹筹,在尾部刻下「公」字——这是公秤房新颁的「算理公证人」标识,凭此可在殖民地法庭直接提交算理证据。竹窗外,矿场的抗磁砂安全灯次第亮起,每一盏灯下,都有匠人用算筹对照《海峡殖民地工业安全法》,重新丈量着自己的权利边界。
英国副总督在给伦敦的密报中写道:「这些华人将算筹嵌入法律条文,用《四书》注疏解释技术标准,当我们还在争论如何管理殖民地时,他们已用算理在蒸汽时代为自己打造了一套并行的规则体系。」